能力的前提條件下,具備完善的軌道作戰能力,能夠像軌道飛行器那樣執行作戰任務。又比如。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完全採用動力升力技術的戰鬥機,即沒有氣動升力結構,也就沒有機翼、沒有能夠產生升力的機體,也就不需要為了提高升力而採用特殊設計,而是完全根據作戰目的,即所執行的作戰任務來設計機體,使其作戰效能最大化。
在眾多技術中,最突出的,還是被稱為“意識遙控”的控制技術。
所謂的“遙控”絕對不是那種拿著遙控器來控制在幾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外作戰的意思。要知道。如果採用傳統的控制方式,即靠四肢來控制,通訊技術早就不是問題,真正的瓶頸在人類的神經系統上。即人的反應速度跟不上作戰要求。正是如此,在小互等眾多所謂的高機動戰鬥松上,需要採用生命輔助系統,用藥物、電流等等方式來刺激飛行員的反應神經,使飛行員的反應速度提高好幾倍,甚至好幾十果沒有這些技術,有人駕駛的戰鬥機早就被無人駕駛的戰鬥機取代了。
可惜的是,有機體的反應速度畢竟有限。
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掘遙控戰鬥機的潛力,就得改變這一局面,使控制武器裝備的人類不再是武器裴備效能的制約者。
唯一可行的就是“意識控制技術”
所謂的“意識控制技術”就是直接收集控制者的腦電波,並且對腦電波進行分析,搞清楚控制者的意圖,然後由裝備來執行這些意圖。因為“意識控制技術”屬於電磁領域,技術跨度不是很大,在大戰爆發前就已成熟,只是受應用範圍、可靠性等等因素影響,直到大戰爆發後好幾年,才在小丑上得到應用。問題是,在沒有可靠通訊技術的情況下,不的不把意識控制系統做成全封閉式,以免受到電磁干擾的影響。也就是說,飛行員仍然得呆在戰鬥機上,而飛行員的身體承受能力自然成為了戰鬥機機動能力的短板。即便使用了抗荷服與能夠提高機體承受能力的藥物,人類也最多隻能承受力多個的過載,而這也是麼等最後一代有人駕駛戰鬥機機動效能的極限。
“意識控制”加上“量子通訊”就成了“意識遙控”
因為控制戰鬥機的人員(不在戰鬥機上,自然不能稱其為飛行員)留在了後方,所以戰鬥機的機動能力不再受人類機一小盧能力限制,可以儘量提是如此堡控戰鬥機才知蹦升力結構。原因很簡單,傳統的氣動飛行器中,主要提供升力的部分、比如機翼的承受能力都比較差,算得上是結構上的缺陷。要想盡量提高飛行器的機動能力,就得像把飛行員留在地面上那樣,去掉這些結構缺陷。
受此影響,第一代遙控戰鬥機與傳統意義上的飛機,甚至是小丑這種離經叛道的戰鬥機截然不同。
如果從形狀上看,用“飛行的鴨蛋”來形容遙控戰鬥機也不為過。
從理論上講,球形是三維空間中最佳的承力體,即在利用最少材料的情況下,能夠承受最大的外力。如此一來。為了提高飛行器的過載能力,就得儘量提高飛行器的結構承受能力,能把飛行器設計成球形,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問題是,飛行器在高速飛行的時候會產生氣動阻力。特別是在大氣層底部,氣動阻力甚至是飛機器承受的主要外力,所以不能採用絕對的球形結構,卵形結構更能適應大氣層內飛行。
當然,如果不考慮大氣層內飛行。球形才是最理想的外形。
母庸置疑。這絕對是一種最不像戰鬥機的超級戰鬥機,而正是這種戰鬥機,徹底改變了海戰的面貌。
這種最大過載超過四個,能夠以每小時四萬千米的速度飛行的戰鬥機,能夠在任何情況下輕而易舉的撕開艦隊防空網,甚至能夠在艦隊的防空系統做出反應之前,將攜帶的炸彈投到目標上。
如果不考慮成本,甚至能夠將遙控戰鬥機變成遙控炸彈。
事實上,共和國海軍確實有這樣的打算。
如此一來,大口徑電磁炮那點射程就算不了什麼了。
說得不客氣一點,如果不考慮返航,遙控戰鬥機能攻擊世界上任何角落裡的目標,而電磁炮的最大射程也不過功多千米。正要交戰,主力艦在見到目標之前,就被遙控戰鬥機投下的炸彈幹掉了。
當然,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主力艦。而是整個海軍。
只要解決了限制遙控戰鬥機作戰半徑的次要技術問題,海軍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都是個問題。即便海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畢竟人類的技術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大規模殖民的地步,大部分人還得在地球上生活,也就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