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劉海峰不但有膽量。還有頭腦。
日本海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擊沉“飛龍”號地“江豚”號會再次返回交戰海域。
2上午“江豚”號與1艘水面艦艇發生接觸。斷定為反潛護衛艦。讓劉海峰覺得不可思議地是日本護衛艦沒有發現近在咫尺地“江豚”號。確定為1艘單獨活動地護衛艦之後。劉海峰壓住了出手地衝動。沒有浪費寶貴地重型魚雷。那艘日本護衛艦在“飛龍”號沉沒地點徘徊了幾個小時。用主動聲納探測了海底情況。隨後轉向返航。由此推斷。護衛艦地任務不是反潛是尋找“飛龍”號地殘骸。
耐心等待總有回報。
24日夜間,“江豚”號首次與日本艦隊遭遇舷被動聲納明確測出了16~大型戰艦的準確位置與航行資料。可惜的是,劉海峰沒能獲得偷襲的機會。日本艦隊的速度一直保持在16節以上近到處都是反潛直升機與反潛巡邏機,還有1艘具有強大反潛能力的護航戰艦。如果“江豚”號不顧小命速追上去,肯定會被反潛力量發現,在發射魚雷之前就被日軍擊沉。尾隨日本艦隊航行小時,“江豚”號主動脫離接觸。
由此可見,劉海峰不是瘋子,而是非常冷靜的潛艇艇長。
測出日本艦隊的航線之後,劉海峰與張雪峰抓住了其中的規律:日本艦隊一直在規避偵察衛星!
按照張雪峰的建議,“江豚”號在25日上午到達了第一個伏擊點。
運氣不是很好,日本艦隊沒有主動送上門來,而是在距離“江豚”號大約50千米處轉到了另外一條航線上去。
25日夜間,“江豚”號到達第二個伏擊點。
運氣仍然不怎麼樣,日本艦隊好像在故意“調戲”劉海峰,再次在距離“江豚”號大約千米處轉向。
26日上午,“江豚”號到達第三個伏擊點。
因為規避衛星沒有固定航線,只需根據偵察衛星的執行軌道,讓艦隊離開衛星的探測海域,所以“江豚”號只能在大海上碰運氣,運氣好、收穫將極為豐碩,運氣不好、最多損失點耐心。
下午3點30左右,日本艦隊還未送上門來,“江豚”號收到潛艇司令部發來的訊息。
上升到潛望鏡深度,將通訊天線伸出海面,接收通訊衛星發來的資訊後,“江豚”號再次潛入深海。
直到此時,劉海峰才知道,日本艦隊已經在1個小時前轉向南下。
不得不說,
實很重要。
如果“江豚”號呆在第二個伏擊點上,很有可能已經與南下的日本艦隊遭遇。因為在夜間隨同日本艦隊向西航行了數十海里,所以“江豚”號錯過了最佳伏擊機會,只能繼續在茫茫大海上碰運氣。
命令轉向南下後,劉海峰把張雪峰等軍官叫到了指揮中心。
所有軍官都認為,日本艦隊突然轉向南下,很有可能主動與正在北上的航戰鬥群交戰。南下時,隨著逐漸遠離岸基航空兵的掩護範圍,日本艦隊為了避免遭到潛艇伏擊,不大可能走直線,而會以較高的航速沿Z字型航線南下。最佳的伏擊時機不是日本艦隊南下的時候,而是日本艦隊與航母戰鬥群交手的時候。日本艦隊裡的航母必須逆風全速航行,讓艦載戰鬥機起飛。此時的航母幾乎沒有自衛能力,極易遭到潛艇攻擊。只要抓住機會,2到3魚雷就能擊沉1艘航母。
關鍵問題是,必須預先判斷2支艦隊的交戰地點!
劉海峰沒有猜,而是再次讓“江豚”號上升到潛望鏡深度,利用潛艇上的戰術資料交換裝置接收其他部隊發出的戰術資料。
對潛艇來說,“戰術資料鏈”定是“新式裝備”。
半島戰爭後,軍向國防部申請撥款,為潛艇安裝戰術資料鏈。這一要求差點被時任國防部長的宗應仁駁回,因為戰術資料鏈是超高頻無線電通訊裝置,潛伏在海里的潛艇根本收不到超高頻無線電訊號。為了搞定這件事,華劍鋒給時任副元首的王元慶寫了封信,明確提出戰術資料鏈系統對潛艇的重要性。直到2027年初,王元慶上臺執政,才讓出任國防部長的葉致勝批准了海軍的撥款請求,為每艘潛艇配備一套戰術資料鏈系統,並且要求潛艇生產商提供改進服務。
嚴格說來,戰術資料鏈使用頻率並不高,卻非常重要。
與艇都配備了潛望鏡、而潛艇很少在海戰中使用潛望鏡一樣,一般情況下,艇長不會冒險將通訊天線伸出海面,如果需要冒險,往往意味著只能透過戰術資料鏈系統獲取戰場資訊!
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