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第一槍與共和國沒有任何關係,至少與共和國的安排截然不同。
在所有人看來。第二次馬島戰爭是王元慶離任前的“傑作”
這場開啟一個嶄新時代的戰爭到底與王元慶有沒有關係,數十年後,在銷量突破旦功萬冊的《秘密戰線》中有詳細描述。在這本由共和國最知名的傳記作家根據劉曉賓的口述書寫的李存勳個人傳記中,用了大約5萬字介紹軍情局的傳奇局長在馬島戰爭前後發揮的重大作用。雖然在出版前的數度稽核中,該書的內容幾經刪減,很多涉及國家機密的敏感內容都被刪除了,但是仍然能夠從這5萬字中瞭解到包括國家元首在內的共和國高層在第二次馬島戰爭中發揮的作用。
王元慶到底是不是第二次馬島戰爭的始作俑者?
這既是最基本的問題,又是最受爭議的問題。
根據劉曉賓的回憶,除了讓李存勳金權處理涉及到阿根廷的事務之外,王元慶沒有直接下達過與第二次馬島衝突有關的命令。非常可惜的是,劉曉賓不知道王元慶到底給李存勳下達了什麼命令,也就無法知道王元慶發揮了多大作用。只有一點可以肯定,第二次馬島戰爭爆發前後,王元慶的精力全都放在政權交接與政治改革上,從來沒有過問過與馬島爭端有關的事情。
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證明王元慶發揮過影響力。
當然,沒有證據。並不表明王元慶並不重要。
雖然自從紀估國時代開始,軍情局就擁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力,潘雲生、李存勳與後來的劉曉賓都是權傾一時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說,在共和國權力體系內。軍情局長的地位僅次於國家元首1但是軍情局長的忠誠性不容質疑,不管是開創軍情局時代的潘雲生、還是將軍情局推上顛峰的李存勳、以及將軍情局帶入正途的劉曉賓,除了執行元首命令之外,從來都沒在重大問題上擅自做出決策。正是如此。軍情局才能得到數任元首的高度重視,成為共和國、乃至全世界最為強大的情報機
。
由此可見,不管李存勳做了什麼,體現的都是王元慶的意志。
正是如此,才讓所有人相信,第二次馬島戰爭是王元慶為其政治生涯畫上的一個完美句號。
第二次馬島戰爭真是按照王元慶的安排打響的嗎?
雖然劉曉賓沒有在《秘密戰線》中給出答案,但是作為當事人的裴承毅有絕對的理由相信,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王元慶的意思進行。
從局勢發展可以看出,王元慶不想讓戰爭在上半年爆發。從共和國的利益出發,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對王元慶來說,歐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政權交接,並且將政治改革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別說兩件事情一起做,其中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耗光王元慶的精力,讓他無暇他顧,不然也不會把馬島問題丟給李存勳。
按照裴承毅的理解,王元慶確實想利用馬島爭端。設想一下,如果爭端在上半年激化。雙方開始積極備戰,因為英國在西方世界的特殊地位,所以盯著共和國國內問題不放的美國、以及某些強國肯定會把目光轉向南大西洋;以王元慶的能耐,肯定能在上半年搞定與政權交接有關的事情,因為王元慶的個人威望不會隨同政權更迭而立即消失,怎麼也能保持數個月。所以在這幾個月內,王元慶能夠利用個人影響力推動政治改革,從而將兩件同樣重要的事情錯開,既,降低了引發政治動盪的風險,又提高了成功的機率。
人無完人,王元慶也不例外。
按照裴承毅的估計,參加倫敦首腦峰會期間,與阿根廷總統塞隆單獨會晤後,王元慶就意識到他之前的安排過於理想化,局勢不可能按照他的預料發展。萬幸的是。對於已經執政舊年的王元慶來說,這種意料之外的事情並不罕見,他早就學會了用隨機應變應對預料之外。
最大的變數不是阿根廷,也不是美國,而是英國。
不得不說,王元慶對這個歐洲老牌帝國的瞭解還不夠徹底。按照裴承毅的估計,王元慶在最初的時候並不認為英國是個挑戰,而是把英國當成了美國的附庸,而且是沒有多少頭腦的附庸。導致這一錯誤判斷的原因很有可能與全面核裁軍有關,英國在全面核裁軍中採取了跟隨美國的政策,並沒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政策。不管怎麼說,因為低估了英國的主動性,所以王元慶對馬島局勢的判斷出現了偏差。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能看出,英國積極備戰對激化馬島爭端的影響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回到國內,委任李存勳全權負責涉及到馬島衝突的事情,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