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的瓜達爾港,也就是南亞戰區司令部所在地。
在南亞戰區司令部的選址問題上,還鬧出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
因為早就知道王元慶會在印度戰爭結束後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藉助共和國的海外軍事基地越來越多、急需加強管理的機會,用戰區製取代已經施行了幾個年的軍區制。所以在印度戰爭結束前,裴承毅就把部分前線司令部的裝置送往了瓜達爾港,為後來在那邊建立戰區司令部埋下了伏筆。
裴承毅這一做法明顯帶有私心,當時他已經做出了放棄競爭總參謀長的決定,並且認定自己是南亞戰區司令官的頭號人選。不管怎麼說,沃濟拉巴德就那麼大個的方。容不下戰區司令部。結果大家都知道,裴承毅白忙了一場。問題是。裴承毅選擇瓜達爾港,不是因為瓜達爾港是最理想的選擇,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唯一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裴承毅不可能料到,王元慶會有那麼大的野心,在戰後一舉控制了印度幾處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也就是說,裴承毅的這個選擇多少有點倉促。
袁晨皓去了南亞戰區司令部之後,為了司令部所在地的時期。與巴基斯坦當局、印度當局、以及國防部與外交部的官員鬧了不少矛盾,甚至還與印度戰後重建組織委員會生過爭執,原因無二,戰區司令部至少編有數千人,加上設在港口時附帶的海軍官兵,整個基地的常駐軍事人員在一萬人以上,甚至會多達數萬人。對巴基斯坦與印度的任何一座港口型城市來說,一萬多常駐共和**人意味著每年數十億元的消費,也就意味著數十億元的收入與數萬個工作崗位。
對於並不算達的巴基斯坦與才網遭受戰火洗劫的印度來說,這筆收入大到足夠讓他們想盡辦法進行爭取了。更重要的是,除了經濟利益上的好處之外,巴基斯坦與印度當局還得考慮政治與外交上的好處,甚至得考慮軍事上的好處。結合這些因素,印度與巴基斯坦就不僅僅是爭取,而是爭奪了。
事實上,南亞戰區司令部的理想地址是印度半島南端的特里凡得琅。作為印度南部地區的戰略重鎮,特里凡得琅擁有印度最為完善的陸海空三軍綜合基地,還擁有印度最完善的航空航天通訊中心。從地理位置上講,特里凡得琅深入印度洋,是共和國今後控制印度洋的理想基地。即便從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來看,因為特里凡得琅面向印度洋,部署在該地的攔截系統能夠有效彌補西南方向上的漏洞。即便從經濟角度考慮,因為距離共和國本土更近,所以長期駐軍的費用肯定比瓜達爾港低得多。
袁晨皓不是不知道這些好處,而是當初選擇瓜達爾港的是裴承毅。
當然,袁晨皓不可能把這個當成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面對各方質疑
候。樓晨皓只提到了個理由。那就是瓜達爾港距離中東更近點熱在當時看來。袁晨皓不大可能有如此長遠的戰略目光,但是誰能否認,這個軍事才華不見得比裴承毅差多少的少年將軍沒有如此長遠的戰略眼光呢?
用一些袁晨皓的“粉絲”的話來說,王元慶能夠在離任前頂住壓力,把他扶正,與他的戰略有華有很大的關係。
說白了。南亞戰區司令官必須擁有足夠的戰略有能。
當初。裴承毅認為自己吃定了這個位吳。就是因為他相信,王元慶會安排一個擁有足夠戰略眼光的司令官,而當時在軍隊中除了項鋌輝等一批老將之外,沒有幾個將領的戰略有華能與他媲美。
決定這一情況的,正是南亞戰區的獨特地理位置。
與西太平洋戰區比起來,南亞戰區的最大特點就是離共和國本土、準確的說,是離共和國達地區太遠了。毫無疑問,西太平洋戰區就是共和國家門口的戰區,其主要職責就是守好共和國的大門。南亞戰區則是共和國後院裡的戰區,其主要職責除了守好從巴基斯坦到馬來西亞的後院之外,還得提防隨時有可能從後門躥進來狼,並且隨時準備為擴建後花園出工出力。俗話說得好,天高皇帝遠。經過第三次軍事改草之後,雖然戰區司令的權力遠不如以往的軍區司令,但是戰區司令部的職責、特別是在處理涉外問題上的職責卻比以往重了許多。事實上。因為軍區制不對外,所以沒法與戰區制相比。也就是說,戰區司令部在很大的程度上分擔了原本屬於總參謀部與國防部的職責,從而在薦和國的涉外軍事行動中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正是如此,袁晨皓在擔任南亞戰區參謀長的時候,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協調戰區內的兵力遂行小規模軍事行動。在頻繁的涉外行動中,如果掌握戰區大權的將軍沒有足夠的戰略眼光,難免會犯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