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讓臺灣陷於前途未卜的停頓之中。第二階段:1950 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的30 年間,臺灣在美國的安全傘下,成了美國的“代理國”。美國第七艦隊巡航於臺灣海峽。1954 年美國同臺灣簽署了《 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向臺灣提供了約20 億美元的援助。1968 年,臺灣經濟迅猛發展,美國取消了不必要的經濟援助,但繼續予臺灣以外交和軍事支援。但到了1970 年後,臺灣的國際地位開始動搖。中國開始從文化大革命的創傷中站起,逐步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各國相繼與臺灣斷交,轉而承認北京政府。1971 年,臺灣失去在聯合國的席位,1980 年又被驅逐出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79 年,美國和臺灣斷交,承認北京政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1980 年,《 美臺共同防禦條約》 到期廢止。

第三階段:1950 年後臺灣的外交關係很難定性。臺灣又陷入了與50 年代以前一樣的困境,與它保持外交關係的只有韓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非等幾個國家。但是臺灣出口的猛增使得各國在承認北京政府的同時,競相在臺北建立具有非官方領事館職能的商務代表處。一些主要外國銀行也在臺灣開設了分行。貿易聯絡固然不能代替外交關係,但即使沒有外交關係,臺灣也還是國際上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這和幾十年前的情況顯然大不一樣。

與臺灣斷交後,美國仍對臺灣有很強的非官方“興趣”。美國仿效日本,透過一個設在臺灣的非官方機構間接維持和臺灣當局的關係。這一事實上的美國大使館被稱作“臺北美國學院”,由退休外交人員任教。1975 年,美國國會透過了《 與臺灣關係法》 ,決定繼續保持所有經國會立法審議透過的美臺經濟聯絡,並且繼續向臺灣出售防衛性武器。迫於北京的壓力,美國在1982 年同意削減對臺武器銷售,重申只有一箇中國,北京政府是中國的中央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這只是“遠景規劃”。協議並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美國則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

長期以來,臺灣對大陸奉行“三不”立場:不接觸、不妥協、不與共產黨談判。1976 年毛澤東去世後,北京把它的政策從解放臺灣變為呼籲臺灣當局自願迴歸祖國。在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北京允許臺灣在“一箇中國”的框架內實行自治,如它可以保留原先的政府、軍隊和經濟制度。臺灣拒絕這項建議,聲稱這是共產黨的詭計。但從70 年代後期開始,臺灣與大陸之間透過香港進行的非官方貿易已在穩步增長。!987 年,臺灣取消了居民不準到大陸旅遊的禁令。之所以有這項政策上的轉變,是因為緩慢擴大的個人自由、受教育和工作機會的增加、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臺灣島內文化生活的興盛,使當局對赴大陸旅遊的居民回島的信心大為增加。臺灣當局更希望赴大陸探親的人能把臺灣生活優於大陸的情況告訴在大陸的親友。北京方面的反應是宣告它熱烈歡迎臺灣同胞回家鄉看看。

1949 年後,臺灣在美國的視野中變得很是矚目。和香港一樣,它象徵的意義和它本身的大小不成比例。但是,在開始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興起時,我們必須記住,臺灣只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

第15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毛澤東成為共產黨的領袖

起初,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一樣認為,根據馬列主義原理,農民在革命中只起輔助性作用。但是毛澤東在1927 年寫的《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中提出了異議,認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貧農。毛澤東很快從實踐中認識到把群眾性農民組織和軍事力量結合在一起的必要性。1927 年和1928 年之交的冬天,他帶領由朱德擔任軍事指揮的幾千人來到了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在那裡建立起了根據地。但是他用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來為他的武裝運動正名。1931 年11 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被定義為“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這裡,毛澤東在不同的語境下借用了列寧在1905 年使用過的表述方式。《 勞工法》 則將諸多特權賦予了並不存在的無產階級。

紅軍作為代表階級的軍隊享有許多特權。土地被重新分配,但並未大力推行集體化。

毛澤東的地位逐步上升。1932 年,由留蘇學生控制的中共中央放棄上海,把中央委員會遷到江西,毛澤東的地位上升暫時停止。1930 年底、1931 年4 月間、同年7 月及1933 年,蔣介石連續發動了四次圍剿,紅軍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