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張之洞可以規定學生應當著淺藍色制服、戴飾有紅纓的制帽,並制定一大套繁瑣的禮儀要求學生遵守,甚至以此為內容創作了一首校訓歌曲。但科舉制度的藩籬一經破壞,就再無可能抵禦變革的大潮了。

不論在中國還是日本,新學的思想內涵至此已包含了許多西學的成分。儘管幾十年間中西接觸不斷加強,中國知識界真正開始吸收西方思想還是1900年以後的事。此前,一位著名的西方小說介紹者林纖已經開始用筆錄他人口譯的方式創作他改寫的狄更斯、大仲馬父子、斯各特及巴爾扎克的作品。經他的筆介紹到中國的西方作品有156 部之多。而這時在淵源已久的文學生活中又加人了嚴復譯註的西方自由主義經典作品。嚴復在供職於中國海軍時,於19 世紀70 年代遍歷各國,對英國尤為熟悉。考察各國後,他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強大的秘密在於它的思想。他成了赫青黎、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信徒,堅信個人積極的自我實現必須有助於他所屬的民族國家的生存競爭。嚴復認為,自由主義原則更多地需要用來增加中國的財富、增強中國的力量,而不只是促進個人的自由。但建立民主自治政體還為時過早。這位翻譯家極力傳達那些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思想,他似乎認為這些思想對於晚清的中國社會最具現實意義。由嚴復作書評的T 。 H ? 赫青黎《天演論》 文言中譯本於1898 年面世,在這之後的10 年間,亞當? 斯密、約翰? 穆勒、孟德斯鴻和其他一些人的著作中譯本也陸續而出。嚴復在他的翻譯和評論中,透過褒揚、推崇西方的邏輯、法律和科學進化論,把中國的落後歸咎於古聖先賢的精神侄桔。但是他這些批評隻影響了很小一批讀者,因為譯文是用知識階層才能掌握的漢語文言寫成的。

新軍:袁世凱的崛起

到1901 年為止,中國已經從過去的歷史中繼承了三種主要軍事組織形式。當時,滿洲八旗兵已經腐化成了一群只知道在僧多粥少的軍晌上謀食的蛀蟲,而漢軍綠營雖然頗有戰鬥力,但是由於分受幾省長官節制而各自為政,於清廷並無多大意義。1862 年,幾千名八旗兵士裝備了新式槍械,組成新的京散衛隊。此後清政府又從駐北京附近的綠營軍隊中挑選精壯兵士,為之配備槍械並加以訓練。但帶兵將領的挑選還是透過一種無益實用的古舊程式進行的。他們必須善於騎射、長於劍術,能夠臂開硬弓、力舉磐石。1901 年8 月,舊式武舉考試被廢除,朝廷傷令建立新式軍校。

第二種軍事組織是由漢族文官指揮的地方團練。它們的原型是1852 年由曾國藩打破舊式軍制、招募組建的湘軍。湘軍的兵源是鄉紳提供的農民,這些人被編進500 人一營加180 名軍需供應兵的軍事組織中;名義上,3 名士兵配備1 名後勤兵。儘管後來曾國藩正式解散了湘軍,實際上它一直存在著。與之共存的還有李鴻章組建的淮軍和左宗裳等人組織的其他一些武裝力量。這些武裝都是19 世紀中期平叛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這些鄉紳指揮、地方自募的軍隊不是簡單的團練武裝,而是由職業軍人(“勇”)構成的正規軍。由於有領導者的個人關係網和地方上的支援,他們成為地方利益的合法捍衛者,逐步取代了八旗兵和常駐地方的綠營兵,因此被稱為保安軍。淮軍駐天津,受李鴻章管轄,湘軍駐江寧(今南京),受劉坤一節制,這兩支軍隊一度是這些互相競爭的武裝力量中勢力最大的派系。這些軍隊儘管已配置有近代的火槍和火炮,淘汰了舊式的火繩槍與滑膛炮,他們還仍然缺乏標準化軍事裝備、受過近代化教育的軍官和專業參謀人員,更不用說工兵、訊號兵、軍需兵、近代運輸工具或醫療後勤的配備了。

第三種,也是最新型的軍事組織,是面對來自日本的侵略應運而生的。李鴻章和張之洞早在19 世紀80 年代就已開設了軍事學院,聘請德國教習訓練一支新的軍官隊伍。張之洞於1895 年在江寧按照德國樣式建立了一支“自強軍”。這支3000人的軍隊從農村青年中仔細挑選,擇其精銳組建而成;士兵的軍晌待遇很高。同時一支更為重要的軍隊則在袁世凱的指揮下發展起來。袁世凱儘管是文官,但他頗具軍事才能。他是作為李鴻章的代理領事駐朝鮮時得到耀升的(注:1894 年,袁世凱率領清軍擊退進攻漢城的日軍並奪持了大王公)。1895 年袁世凱受命在德國教習參與下訓練一支新式禁軍。這一計劃由戶部出資,他很快就在天津附近開始訓練一支7000人的軍隊。這支軍隊計程車兵從幾個省募得,朝廷用高銅維持,希望以此杜絕常見的腐敗現象。透過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