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戲祖邢秀娘,更使黃梅人民數百年來引以為自豪與驕傲。
而今,在邢秀娘故里…孔壠鎮,邢秀娘故居整修一新。邢秀娘故居坐落在孔壠古鎮東北邢圩村邢大墩,故居是兩間土磚屋,裡面陳列著邢秀娘青少年時的木床外,還有演戲用的戲裝以及手抄劇本。與她故居隔塘相望的是邢秀娘墓,雖經數百年之久,古墓儲存完好,墓碑文字跡清晰。墓地周圍,松柏長青,一棵梅樹清香四溢,生機盎然。
墓地西側,擬建明清建築風格的邢秀娘紀念館。擬陳列邢秀娘使用過的木床、連廂、道情筒、戲裝和劇本以及建國後黃梅戲有關史料。
漫步孔壠古鎮,這裡有聞名遐邇的大戲臺…萬年臺,每逢節會,這裡好戲連臺,海內外遊客慕名前觀光和商貿洽談,為當地的兩個文明建設帶來了活力和生機。
一代戲宗邢秀娘為黃梅戲唱響京城作出了重大貢獻,乾隆皇帝御賜“採茶名伶”金匾,已廣為世人所知。在戲宗故里,人們可隨時聽到有關邢秀孃的生平故事。
清康熙年間'1744年',邢秀娘出生於孔壠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跟兄嫂學唱採茶戲,出嫁後,因夫亡以回到孃家與兄嫂生活,農閒時搭班唱戲,工小旦。她戲路很廣。道光初年,因孔壠又遭水災,流浪到江西、安徽一些地方傳藝、唱採茶戲。歷經磨難,後輾轉到京城,乾隆皇帝看了邢秀孃的戲後,被其婉轉動聽的曲調和生動的表演藝術所感動,御賜“採茶名伶”金匾。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七 '本章字數:2004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20:59。0'
黃梅山隨筆
文/詹瑋
QQ空間:329362217
久聞黃梅山,乃鄂東名山之一,與友人乘車至山腳,駐足觀之,黃梅山呈東南至西北走向,綿延數里,橫跨黃梅、武穴兩縣市,如一巨龍橫亙天際,雲遮霧罩,青黝黝,朦朦朧,恍如神仙境界,雄奇、壯麗、神秘,彷彿噴出一股震懾心魄的超自然力量,心中升起一種對大自然的神秘之美的驚羨。
稍停之後,車子順著新修的簡易公路,向山頂爬去,約半小時便到達山門,下車徒步入內。
行約裡餘,便到達殿宇區,山坡上散落著許多高低大小不一的殿宇,其間有小徑和石階相連,香菸繚繞,木魚聲聲,鍾馨相聞,遊客絡繹,看上去頗有生氣。
不覺行至一殿前,猛一抬頭,門楣上竟將“佛母殿”寫成“佛姆殿”,不知出自何典。從佛母殿側後沿石階而上便是大滿塔院,但見內外幾處對聯,均用毛筆在牆上書寫,潦草難認,詞義費猜,佛界之地,如此信筆塗鴉,的確令人費解。
一會兒到達禪定寺,一副對聯吸引了我的注意,上聯為“花落客鞋香,雲深僧笠重,風神猶似六朝人”;下聯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煙景常如三月暮”。令我靜心玩味再三。
穿萬佛閣,過觀音殿,我們又走進了旁邊的一座“毗廬殿”。這是一座簡陋而破舊的小廟,裡面有一戴眼鏡的老者在抄寫經文,頭也不抬,彷彿無人進來一樣。我打聽此廟建於何時,他答是唐代,並
指牆根石碑為證,我彎腰湊近細看,碑上字跡模糊,依稀有明崇禎字樣,我便說這可能是明代所建,崇禎是明朝末代皇帝,滿人入關時吊死在煤山上。那老者聞之笑著問道:“皇帝也會上吊麼?”我不禁愕然,當即悄然離去。
出殿後登上黃梅峰頂,向南望去,峙立江南的廬山遙遙相對,寥闊江天呈現出一江擔雙峰的奇觀妙景。南坡腳下有考田、龍坪兩大水庫,鑲嵌在碧野之中,煙波浩渺,如蛟海龍淵,梅崗莽莽,碧波盪漾,山水相映,妙趣天成,那一龍戲二池的壯景彷佛是神靈繪就的巨幅國畫,令人陶醉。
飽覽這美好的風光之餘,總覺得有點缺憾,那就是缺少文化品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其實這裡的“仙”,並非是真的神仙,而是文化。古人云“天下名山僧佔盡”,其實這些山在“僧佔”之前,或雄、或奇、或幽、或秀、或險,但並不一定有名,往往是“僧佔”之後,因有許多的文人雅士、遷客騷人的鐘情、留連,或詩、或文、或聯、或字,用文人的心血浸潤,才使山有了靈氣,寺有了名氣:或因文學修養、宗教理論均有高深造詣的得道高僧的影響,以及眾多的香客遊人的口頭傳奇,系使其聲名遐邇,名垂千古。山西五臺、四川峨嵋、浙江普陀、安徽九華莫不如此。就近言之,黃州赤壁不過一江邊小山,因經赤壁之戰的洗禮,蘇東坡“兩賦一詞”的浸潤,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