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庭、許?、沈孫捷、盧應、錢?、胡榮、程昌期、何西泰、王嘉曾、盧遂、沈清藻、洪其紳、李奕疇、溫常緩、王福清、德生、李鼎元、張位、蕭廣運、蕭九成、王允中、龔大年、羅國俊、錢世錫、饒慶捷、汪?、郭寅、王汝嘉、王鍾健、馮培、李廷散、吳蔚光、徐文幹、曾廷欞、祖之望、範鏊、胡必達、陳墉、陳文樞、王受、王朝梧、蔡其武、潘紹觀、蔣子蒲、馮集梧、曾煌、吳紹浣、鍾文韞、俞廷榆、待朝、張慎和、牛稔文、呂雲揀、胡敏、王慶長、龔敬身、張培、李?、汪日章、吳俊、方羅甸、王?、史紹昱、毛上炱、杜兆基、雷純、宋?、裘行簡、李斯詠、方大川、金光悌、劉圖南、李荃、胡紹基、黃聯谷、程炎、王學海、楊世綸、閔思毅、邱桂山、馬猶龍、甄松年、沈琨、鮑之鐘、王照、王中地、費振勳、沈叔埏、顏宗泰、楊揆、洪梧、江璉、孫球、徐秉敬、秦瀛,黃秉元、張敦培、潘奕雋、張曾效、石鴻翥、趙秉淵、劉英、沈鳳輝、溫汝適、賈錟、章煦、葉英、郭晉、毛鳳儀、竇汝翼、張壎、汪師曾、言朝標、趙懷玉、徐步雲、宋枋遠、吳翼成、李元春、劉源博、陳才、周?、卜羅吉、金學詩、黃旦?、汪錫魁、表文邵、汪日贊、金兆燕、張曾炳、沈培、蔡鎮、吳垣、常循、李嚴、張志楓、張光第、劉景嶽、郭祚熾、柴模、吳樹萱。

篆隸分校官,有:王念孫、謝登雋。

繪圖分校官,有:門應兆。

督催官,有:祥慶、董椿、楚維寧。

翰林院收掌官,有:安盛額、文英、富廉、舒明阿、白瑛、英璽德、榮安、明福、博良、恆敬、那善、長亮、經德、慶明、盛文、張純賢、福智、承露、趙誌異、馬蓁。

繕書處收掌官,有:田起莘、吳應霞、史國華。

武英殿收掌官,有:阿克敦、敷注禮、德光、廣傳、陸達憲、海寧、準捷保、伊昌阿、海福、德明、福慶、永清、惠保、八十。

監造官,有:劉淳、紹言,伊靈阿。

以上,具名者為370人。

在總纂官和分纂官帶領的纂修官中,有名儒王念孫、任大椿、俞大猷、翁方綱、朱筠、金榜、姚鼐、戴震、盧文?、帥承瀛、趙文楷、汪守如等。其中,趙文楷為帥承瀛殿試同科狀元,汪守如為帥承瀛會試同科會元。

在《四庫全書》諸多纂修官中,實際負責編纂的總纂官,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昀、刑部郎中陸錫熊、太常寺少卿孫士毅三人。

公纂修官:戴震主“經”部,邵晉涵主“史”部,周永年主“子”部,紀昀主“集”部。

帥承瀛,此時為翰林院編修,陝西道監察御史。他除擔任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外,還任三通館纂修官。

三通館,承擔各省採集和內廷提調典籍與總纂官之間的銜接工作。其頂頭上司為紀昀。這項工作,既繁又雜,既細又巨,每書都要過目,閱覽、分類、刪削、草目、摘要、初擬等。帥承瀛承擔這項工作,是《四庫全書》的基底與支柱。乾隆帝曾在詔諭中曰:“此乃根骨、中流、砥柱,至關重大、冗繁、巨酷,無慧敏、博學、宏詞之人,不能勝任者也。”

此任曾作多方面選舉,最後點定帥承瀛。認為只有帥承瀛方能勝任。

於是,帥承瀛承擔了此職。

《四庫全書》的整個編纂工作,包括選書編目、校勘文字、輯補殘缺、訂正訛誤、抄錄繕寫、裝訂成卷等十數道工序,還要剔除邪?不雅之言,改正辱汙本朝之語,抽毀反滿隱晦之作,釐定簡第卷序之列,辨明作者時代之實,察準版本流傳之途,撰寫簡明提要之章。凡此種種。

其書來源,為內廷、翰林院所藏之書,各省奉詔上調之書。同時,自《永樂大典》中選取收入388種,凡4926卷。

尚有《奉天錄》、《九國志》等,已供選取部分。

歷時十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1年)七月十九日完成《四庫全書》第一部,凡6144函,36078冊。此後六年,相繼完成另外六部,計七部,共172726冊書。

這七部《四庫全書》,分藏於北京故宮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北京圓明圓文源閣、河北承德行宮文津閣、江蘇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浙江杭州聖因寺文瀾閣。此七閣,前四閣稱北四閣,後三閣稱南三閣。

此外,另抄副本一部存翰林院,凡八部。

前此,乾隆皇帝念自己年事已高,唯恐看不到全書,遂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