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幹部,覺得“有主力部隊”住在這,“心裡覺得很踏實。上午飯大家包餃子過年,餃子正煮在鍋裡,突然,村邊響起了槍聲,原來敵人特務進村,打死了我部隊的哨兵,幷包圍上來。”槍一響,大夥忙著突圍出村,哪還顧得上吃餃子,虧得有人手疾眼快,臨走從鍋裡撈了兩笊籬餃子。用大棉袍前襟兜著跑了出來,大夥這才分著吃上幾個餃子。日本人專挑我們過節吃餃子的時候搞偷襲,且屢屢得手,說明我們的戰術思想的確要變一變了。本來,像聶榮臻說的,“我們就不能死抱著老經驗不放,不能一條道走到黑,硬往死衚衕裡鑽。”“客觀形勢變了,我們的主觀思想一定要趕上去。”又像劉伯承常講的一句口頭禪:“不管黃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消滅敵人,儲存自己,就幹吧。一二九師參謀長李達回憶說,有一次,在山西遼縣,他跟劉伯承師長騎著馬聊天,正說著,他騎的馬突然不安地嘶叫起來。我的馬同時也受驚了,四蹄亂蹦。一剎間,兩匹白馬拼命向前奔跑。我們使勁抓住韁繩,等到各自勒馬站定,才知道剛才有一群黃蜂從後面襲來,落在馬屁股上、肚子上,把馬蜇驚了。

“這麼個龐然大物,還怕小小的黃蜂!”劉伯承若有所思地說,“嗯,我看這好有一比呀。”

“比作什麼呢?”李達很有興趣地問。

“游擊戰。”劉伯承說,話音剛落,又一群黃蜂飛過來,兩匹戰馬一聽到“嗡嗡”的聲音就戰慄起來,嘶叫著又跑了幾步。

“你看,這黃蜂雖小,威力卻很大。”劉伯承邊說邊捋了捋馬鬃,讓馬安靜下來。“這馬就好比日本軍隊,它人數

多,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個龐然大物。這黃蜂就好比我們分散出去的遊擊小組,短小精悍,行動靈活。”

“對,這些黃蜂雖然蜇不死馬,可是馬也受不了。”李達領會了劉伯承的比喻,興奮地說。

和日本人硬拼不行,就應像黃蜂一樣去蜇敵人。五團一個團,一個月就打死打傷敵人400多,華北八路軍上百個團,一個月就可打死打傷4萬多敵人,一年就是近50萬。日本人在華北總共才幾個兵?可當年許多人就是轉不過這個彎來。抱著老經驗不放手。當年的幹部、戰士,絕大部分是換上了軍裝的農民,頭腦頑固,眼光狹隘,不容易轉彎子,又容易驕傲。正如毛澤東在致敦沫若的信中講的,農民革命“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

“四一年可就不同囉”(15)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到敵人後方去”總算變成了各部隊的自覺行動。在敵後開闢了許多隱藏的、秘密的根據地。彭德懷講:“1942年秋,隱藏根據地在華北敵後,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到1942年冬臻於相當普遍。”

日本人也供認:“自1942年秋季以來,大東亞戰爭的局勢,轉化為對日方不利,而華北治安戰也隨之一蹶不振,”“此時共軍則逐漸擴大了勢力,地下活動繼續深入,同時表面活動又像兩年前那樣活躍起來。”

當年,整個華北都吹響了“到敵人後方去”的號角,但由於各地區敵情、我情的不同以及領導人重視程度的不同,這號角有的響得早一點,有的響得晚一點;有的聲音大一些,有的則小一些。

像晉察冀軍區,據聶榮臻回憶,是在1942年9月,在平山縣寨北村召開的晉察冀黨政軍幹部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到敵後之敵後去’的口號,並以此作為當時展開全面對敵鬥爭的方針。”聶榮臻說:“經過向‘敵後之敵後’挺進,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晉察冀地區就出現了‘敵進我進’的新局面,敵人的‘蠶食’推進計劃被制止住了,各個地區的形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而在山東,由於敵人實施“蠶食”較晚,所以遲至1943年初,羅榮桓才提出以“翻邊戰術”打破敵人的“蠶食”。什麼是“翻邊戰術”呢?用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六團團長賀東生的話說:就是,“我們和敵人翻個邊,敵人從哪裡打過來,我們就打到哪裡去!”可見“翻邊戰術”,就是“敵進我進”的山東版。經過激戰,八路軍拿下敵人後方郯城周圍十八處據點,打得日本人直叫:“想不到,你們竟會打到後方來。在山東,保險的地方沒有的啦!”“蠶食”我根據地的日軍被迫全線後撤。在太行,鄧小平指出,“在敵人五次‘治安強化’的階段中,前三次都未引起我們的警覺,麻痺的結果,敵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後兩次特別是第五次,我們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敵人雖仍有其相當成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