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報告,“五一”大“掃蕩”,使“冀中軍區受到殲滅性的打擊。”大約在同一時間,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向中共北方局提交報告,認為冀中“五一”反“掃蕩”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對敵“掃蕩”嚴重性估計不足,主力部隊在中心區未充分散開以及地道鬥爭未充分開展起來。
1943年8月,冀中軍區撤銷。呂正操率轉移到路西的原冀中軍區6個主力團開赴晉西北,任晉綏軍區司令員。
1944年11月24日,岡村寧次被任命為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他的部下吹捧說,“從洞曉地形、民情來說”,岡村寧次“不愧為真正的中國通。”“最後成為百萬中國派遣軍的總司令官,乃是理所當然。可惜為時過晚,實為遺憾。”3天后,27日,新任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離開路西慈家臺村,迎著飛舞的雪花,走下山崗,去冀中赴任。過路後,來接應他的人趕來一輛牛車,對穿著便衣的楊成武說:“司令員,上車吧!”於是,新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就穿著土布褂子,坐上牛車。擔任警衛的戰士,都化裝成出門的百姓,步行跟在後面,緊張地望著四周,警惕著隨時可能出現的敵人。
1945年5月2日,斯大林宣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
1949年1月,岡村寧次被國民黨上海軍事法庭宣判無罪,不久歸國。同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政權。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典禮在北京舉行。
1962年4月,岡村寧次的兒子岡村忠正暴病而死。這件事對已78歲的岡村寧次打擊很大。用中國人的老話講,這叫報應。
1966年,岡村寧次在日本病死。同年,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呂正操、楊成武等人均被打倒,一大批當年從“五一”大“掃蕩”中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的老幹部亦被打倒,其中一些人含冤而死。
1971年9月,日本天皇戰後首次出訪歐洲。在英國,天皇栽的杉樹被砍倒。群眾手持寫有“白白死了怎麼行?”“被日軍俘虜而死了”等標語牌到機場“迎接”。伊麗莎白女王的態度也意外地冷淡。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遇到手持“我的爸爸在哪裡?還我爸爸”標語牌的群眾。在西德波恩,群眾舉行了反對天皇訪德的示威遊行,人們對天皇的車子投擲雞蛋,有人高叫:“勇敢的希特勒!”
1999年,北京焦莊戶修整一新的地道戰遺址。前來參觀的小學生鑽上爬下,興奮得不亞於逛了一次魔幻歷險洞。同年閱報,知悉日本某部門負擔往返機票,鼓勵新婚夫婦前往當年日軍“玉碎”的某島旅行結婚。
2005年3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要求中國改善在歷史問題上的反日教育。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說,我們對日方上述言論感到驚訝和不滿。日方指責中國在歷史問題上進行反日教育是毫無道理的。
2005年4月,日本文部省正式批准美化侵略、歪曲史實的《新歷史教科書》。
參考文獻:①“談‘五一’大‘掃蕩’的史料情況”,載《河北黨史資料》,1993年第一期。②“關於華北駐屯軍檔案和資料”,(日)安井三吉著,載《檔案與北京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市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版。
…
後記
…
寫這本書,我是有幾個沒想到的。
一是沒想到會去研究冀中的抗戰史。我是江蘇海門人,抗戰時期,(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地區,是敵我爭奪的一個焦點。原本是想寫寫家鄉抗日的事的。後來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300萬顆民族心》,正是反映這一地區的反“清鄉”鬥爭的。於是我只能轉而研究抗戰時期敵我鬥爭的另一個焦點:冀中。對這一選擇,我無怨無悔。
二是沒想到這書寫起來這麼難。沉下去後,即發現相關史料匱乏。我方的資料當然有一些,但偏偏在一些重大事件和關鍵問題上,卻又付之闕如;敵方的資料當然也有一些,但能夠看到的也實在太少。日本學者安井三吉先生調查了日本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和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等處所藏檔案,認為日華北駐屯軍的“檔案和資料還沒充分公開”,見所撰“關於華北駐屯軍檔案和資料”一文,載《檔案與北京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市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版。這可真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我還不算什麼“巧婦”。事情逼得我去加大采訪和實地考察的力度。後來常跟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