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嶁Х騾�頹ú岢�啤L�漚�絛�∫韻愀畚��兀�閱詰睪吞ㄍ邐�⒄怪氐恪! √�諾囊滴穹址康夭�⒑嬌鍘⒚騁住⑹狄鄧拇蟛糠幀R院嬌找滴����√┰�1991年已擁有波音747客機49架,預計到1997年,增加11架波音777 客機。 大古為了順利過渡到九七以後,積極與中資合作。1987年,大古將國泰 的12。5%股權售予香港中信;1992年,又將10%股權售予中國航空公司和 中旅集團。 外資搶灘 據港府公佈的資料,1986—1988年這3年間,香港新增大額投資總額達 2410。2億港元,其中外資佔742。5億港元,而香港企業的海外投資為617。2 億港元,資本輸入超出資本輸出125。2億港元。 1989年北京風波使香港的信心危機達到頂點,傳媒大肆渲染的“恐共 症”如瘟疫襲擊整個業界。就這一年,香港的大額投資總額仍達到歷史高點 1159。1億港元,外資流入331。7億港元,港資流出333。9億港元,資本輸 入輸出大致接近。 資料是“信心危機”的最好詮釋。 港府列出的“外資”項,包括除本地資本的一切境外資本。為敘述方便, 本章把外資分為多項,東南亞僑資,第77章曾作專門介紹;中資在本章下一 節述評;本節僅簡介幾項數額較大的外國資本。
… 頁面 162…
到1994年底,外商直接投資香港金額累計已逾500億美元,其中美商投 資佔150億美元。從整體來看,在港美資實力次於華資、英資和中資,但在 製造業、電力的投資居首要地位。其中,參與香港電力建設的投資達212億 港元之巨。 美國在港公司有900多家,大型的多在金融業,其中純美資銀行有20 家。 香港美國商會會長馬畋指出,香港主權九七移交中國並不構成美商在港 投資的憂慮,香港擁有聯絡亞洲南北的特殊位置,是中國開放的視窗,這是 亞太其他地區沒有的優勢。 日資的實力,在港僅次於美資,從80年代至1994年底,累計投資130 億美元。 日商投資主要在製造業、金融業、房地產、百貨零售業等。其中發展勢 頭最猛的是日本銀行業,1988年,純日資銀行28家,其他金融機構有30多 家;1989年,日資金融機構總資產高達23840億港元。 相對美資、日資,澳資規模較小,佔香港各類資本的5%左右,但影響 不可低估。 澳商一般不做長線投資,多從事證券、房地產的收購炒賣,風生水起, 轟轟烈烈。典型的有龐雅倫的奔達集團,梅鋒報業集團,還有華裔澳商李明 治的聯合集團,等等。他們進港借殼上市,離港便售殼退市。這種狙擊式的 經營手法,引起香港業界的廣泛注意。 從整體看,外資投資香港,多著眼未來。目前,外商投資香港的最大障 礙,是地價房租太高,德國西門子總裁葛庭嘉考察香港後指出,若這種狀況 不改善,將會使很多外商裹足不前。 中資猛進 至1995年中,在港的中資企業已達1723家之多,累計投資超過250億 美元,成為僅次於英資的香港第二大外來資本。 國務院兩次批准內地國企來港招股(H股),目前,在港中資和國企的 上市公司達61家,以1995年4月市值計,總市值達到934億港元,佔港股 總市值的4。3%。其中,中信泰富已成為市值400億的大型藍籌股,粵海集 團(直屬廣東省政府)旗下的粵海投資也以近百憶市值躋身成份股之列。 經10年發展,中銀集團的資產由1007億增至7000多億港元,存款總額 4300多億港元,在港分支機構達350多家,中銀集團在香港銀行集團中排第 二位。 據香港傳媒報道,中資企業經營的貿易額佔香港貿易總額的22%;中銀 集團存款額佔全港存款總額的23%,貸款佔7,8%;保險費收入佔22%; 運輸承辦貨運量佔25%;中國旅遊的業務量佔50%;政府建築工程承造量佔 12%。 雖然中資已成為香港第三大資本,但在各類資本中,效益普遍比較差。 新華社香港分社經濟部處長魯建華解釋道:中資企業來港初期均需要有一段 適應過程,因為香港政府既不干擾、也不保護企業的運作,企業只有獨立發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