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榮智健投靠香港的親戚,隻身來港。不久,妻子任順彌及長子 榮明結、女兒榮明方來港團聚,1983年,三子榮明棣出生。 父親榮毅仁持有香港的一些紡織股,原來這些紡織廠在上海,解放前夕 遷到香港。榮毅仁從未動過股息,經過近30年的增長,這些紡織股如今價值 不菲。 但香港的紡織業己進入夕陽階段,榮智健毅然售股套現,用這些資本與 黨弟榮智鑫、榮智謙開辦電子廠。榮智健任廠長,產品銷往內地,生意日漸 火紅。榮智健的股份,由最初的1/3,增至6成。 這家電子廠被美商高價收購。榮智健一點也沒有痛失江山的惆悵感,“價 格可以,何樂不為?”這家非上市的私人公司若要力保,可萬一無失,榮智 健卻沒這樣。 榮智健拿200萬美元情款,在美國作了一項開拓性的投資——Venture Capital,從事電腦輔助設計。投資對路,兩年後(1984年)在美上市,成 為美國此類公司上市的第一家。 榮智健見好就收,出人意料地將股權出售,套回4800萬美元(3。7億港 元),加上出售香港電子廠全部收回的5600萬港元,榮智健身家已有4億多 港元。 6年功夫,將資本翻了許多倍——可見榮智健是塊經商的好材料。當然, 沒有他父親及海外親戚,他的事業不可能這麼順。新移民中,不乏經商才俊, 他們均窮得叮噹響,上哪去弄啟動資本和高額借款? 榮智健放棄在美國做電腦富翁的志向,回港發展,不少人情出他的意向, 準備在他父親開創的中信大展拳腳。 長袖善舞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歷史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1979年元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榮毅仁,請榮出山,準備在政府 管理經濟的重要部門為榮安排要職。榮毅仁婉言謝辭,提出一個在當時會被 斥為“資本主義復辟”的大膽設想,準備成立一家隸屬國有,但又迥異於計 劃經濟的國營企業的“公司”,公司決策管理層是董事會,而不是黨委會。 鄧小平有一句在文革中被批得“臭不可聞”的名言:“不管白貓黑貓, 抓注老鼠就是好貓。”因此,務實的鄧小平並不計較公司是歸董事長領導,
… 頁面 154…
還是黨委書記領導,他要的是公司在探索過程中的經驗和業績。鄧小平說: “人由你找,事由你管,全由你負責,幹一番事業。” 榮毅仁獲得鄧小平特批的50萬人民幣開辦費,鄧還下令發還榮家財產, 追補儲蓄利息。1979年10月,直屬國務院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北京 中信)在京成立。當時中央的撥款還沒下來,董事長榮毅仁自己掏錢租下賓 館的兒間房做辦公室,成員才10多人,沒有公車,員工外出辦事都是騎自行 車或擠公共汽車。 而到1993年,據傳媒報道,總部設於52層高京城大廈的中信集團,總 資產達507億人民幣,擁有30家子公司,近3萬職工,有投資企業約600 家。 香港中信,是中信重要組成部分。1980年,中信便在香港設立投資機構, 1985年,在香港註冊成立中國國際投資 (香港)有限公司。 這一年,榮智健居留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榮智健已賣掉自己的公司,來香港中信幫忙投資策劃。他算得上公司的 “老香港”,並且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在香港行情熟,人頭熟,英語粵語皆 不在話下,顯然比一些直接來自北京,據說與高層領導人關係密切的人更吃 得開。1986年,中信不少人提議讓榮智健正式加入。 榮智健並非非得進中信不可,他有獨立辦公司的能力,自己賺錢自己花, 不受任何官方機構的制約。於是,榮智健提條件,第一,由他組閣選用人才; 第二,要賦予他相當的權力,不必事事彙報。榮智隍的要求得到董事會的認 可,榮智健正式加盟香港中信,出任董事。董事總經理是米國鈞。 1987年,中國國際投資 (香港)有限公司重新註冊為中信集團(香港) 有限公司。榮智隧接替米國鉤,擔任董事總經理。 榮智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假如我不是榮毅仁的兒子,我今天不可能 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但假如我僅僅是榮毅然的兒子,而自己沒 有能力來經營,香港中信也不會發展成今天這樣的規模。” 中信規模的急劇膨脹,全靠一系列成功的收購。1987年2月,香港中信 以13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