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放棄漢語、中文等,怎麼辦得到呢?要全世界的人都來通用漢語、中文等,當然更是決不可能的事。
國家興旺起來了,這是大幸事,但我們還要更力口謙虛一點才好,更加理智一點才好,更加照顧常識一點才好。一切統一於中國,不但純屬空想,而且十分反動,這是千萬胡吹不得的
外國人現在大體上也知道這類東西全是無知者的妄說,所以他們現在也還沒有認真看待這類東西,大約還處在一旁看笑話的狀態中。但是如果吹得太多了,吹的人有的又不全是無知妄人,甚至把這種胡吹變成一種時尚潮流,汁誤以為是“愛國主義”宣傳,聽其氾濫,以至鼓勵其氾濫,那就很不像話了,外國人也會真的重視起來的。所以,我勸有些大家小家們,不要吃了幾年飽飯,有個電視機看行,就又忘乎所以了,還是要照顧一點常識,不要這樣胡說八道為好。
“穩定”不是擋箭牌
曹中勳(青島)
各級政府和幹部要關心民間疾苦,減輕群眾的負擔,我想,是中央強調穩定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想到這一政策到了某些人那裡卻倒了過來,成了抵擋人民依法督促政府和幹部減輕人民負擔行為的擋箭牌。這恐怕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一種創舉。
也許在河邊鎮、蓬溪縣某些幹部的眼裡,所謂穩定,就是農民遭受再重的負擔也要默默承受;所謂穩定,就是社會各界見到再不公平、違法亂紀之事,也不要去把它抖露出來,更不要去糾正。這倒使我想起古羅馬的一位專制皇帝君士坦丁的名言:公開的醜聞比暗中讓某些人逍遙法外列為有害。也許,這樣的思想是很對那些慣用“穩定”做擋箭牌的幹部的心思的。
但是現在畢竟是二十一世紀前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世紀的羅馬帝國。我們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講究依法治國。人民也好,幹部也好,政府也好,均需依法行事。因為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依法監督政府行為的權力,“行政訴訟法”也早已實行。難道人民行使合法權力,是“破壞穩定”嗎?
穩定是大局,依法治國是大計。什麼時候某些幹部、某些政府領導人才能學會做一個合法的公僕,學會用法制社會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呢?
窩裡鬥
沈昌(廣州)
我在紐約打工的時候,聽到這樣一則故事:年底,美國老闆欲給工人加薪,數額頗大——每人500美元,但他規定:每組只加一人,具體加給誰,由各組民主討論後決定。這間廠的工人大都來自亞洲,故分為日本組、越南組、韓國組,中國組
通知下達後,秘書小姐要求各組下班前報上加薪名單,日本組最快,幾分鐘就定出了名單,送給老闆一看,老闆很滿意,此人正是他意料中的人選——技術高、速度快;越南組報上來的是一個技術中等,工資最低的可憐人;韓國組也報上來了,是一個技術最差,人緣特好的和事佬,對此,老闆搖搖頭,無可奈何。
中國組呢?為何遲遲不報?快下班的時候,秘書小姐再去催促,結果卻是:中國人不要加薪!老闆聽了大吃一驚!難道中國人真的發揚共產主義風格?難道正當的報酬都不要?老闆不相信,親自下中國組瞭解,終於真相大白:原來中國組的五個人已經討論了半天,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他們向老闆提出“要麼平均分配,每人加一百,要麼大家都不加!老闆生氣地把手一揮,取消了中國組的加薪!
一些外國老闆得出結論說:聘請中國人最好單獨使用,幾個人在一起就會“內訌。”
“當”當表
金土木(安徽)
單位一小青年樂不可支地散糖。問:“何喜之有?”答:“當上市人民代表了。”
小青年不說“選”上了而說“當”上了,是很準確的:我們這有上千號選民的單位,今年壓根就沒選過什麼市人民代表;小青年所在部門的絕大多數人,也是吃了小青年的喜糖後,方“喜”知本部門“出”了個市人民代表。
有好事者追根溯源,方明白:市裡給我們單位一個“市人民代表”指標,要求這名代表必須是“無黨派人士,少數民族,年齡在35週歲以下”。這小青年剛過“而立”,是少數民族後裔,表現平平尚未加入任何黨派,“三項硬條件具備”。於是,單位有關部門“報”上了,市有關部門“批”了,小青年也就“當”上了。
不要揣測這小青年在市裡有什麼“背景”;不,絕對沒有。他之所以“當”上了,僅僅因為他“三項硬條件具備”。至於他是否具有參政議政能力,是否足以“代表”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