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漢音樂學院、武昌實驗小學一帶。

建校之初全名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0月27日宣佈成立。確定將黃埔第5期政治科學生移往武昌就讀,同時面向全國招收新生。新錄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們先稱入伍生,後成為黃埔第6期的正式學生。未被錄取的考生,多數進入設在武昌南湖的總司令部學兵團,少數女生被介紹進入設在漢口的婦女運動訓練班。12月,黃埔本校第5期政治科學生抵達武昌;同時又決定將黃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當時武漢軍校本部駐兩湖書院,第5期政治科、第6期男生也住在這裡。第5期工兵科、炮兵科分駐大東門外華中師大舊址和平湖門外舊騎兵營,女生隊駐在與書院一牆之隔的兩湖中學。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3)

1927年1月,黃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學生陸續到武昌學習。武昌的軍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3科。1月19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蔣介石兼任校長,張治中任教育長兼訓練部部長、學生總隊長,共產黨人惲代英任政治總教官,校務實際由代校長鄧演達代理。2月12日軍校正式開學,宋慶齡、孫科、吳玉章、董必武等出席開學典禮。宋慶齡的祝詞由中共湖北省委婦委書記袁溥之(後為吳晗夫人)“大聲轉述”,言簡而意賅,師生為之動容。此期間,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曾來武漢檢閱分校的學生。3月22日,鑑於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遷至武漢,決定將分校正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取消軍校校長制,蔣介石遂離職,月底張治中也辭去教育長職務。改由以譚曙卿、鄧演達、惲代英3人組成校務委員會,管理校務。“四·一二”政變後,夏鬥寅叛變,由軍校學生組成獨立師討伐夏部。6月30日,撤銷建制,恢復正常學習。汪精衛策動“七·一五”政變後,武漢形勢驟變。7月18日,黃埔第5期學生被迫畢業離校,一部入葉挺、賀龍部,一部入張發奎部。接著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全部移駐南湖營房。

在武漢分校這個大熔爐裡鍛煉出來的數千優秀兒女,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惲代英和幾百名分配或轉移到葉挺、賀龍部隊的師生,包括70多名女兵,參加了南昌起義。曾負責分校黨務工作的陳毅率領一批師生沒有能趕上起義,卻在江西臨川趕上了起義隊伍。起義軍在潮汕失敗後,陳毅與朱德率餘部轉戰湘南,接著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分校教導團後轉移到廣東,著名的廣州起義就是以這個團的1300多名武漢軍校師生為主而發動的。起義失敗後,又成為葉鏞、徐向前(政治大隊第1隊隊長)領導的紅4師第10團,轉移到海陸豐。在這兩次起義的師生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的陳毅、徐向前,大將羅瑞卿、許光達,上將陳伯鈞及程子華、劉型等都擔任過國家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女兵危拱之、周月華、張瑞華(後為聶榮臻元帥夫人)也在隨後的革命和建設中作出過貢獻。

胡筠、黃傑(後為徐向前元帥夫人)等返鄉的軍校學生,都成了各自家鄉起義活動的領導者;去蘇聯學習的李淑寧、王亦俠等,回國後參加了抗日運動。李淑寧就是後來在東北抗日聯軍任職,在白山黑水高舉抗日大旗的巾幗英雄趙一曼。政治教官沈雁冰、第6期學生臧克家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和著名詩人。學生宋綺雲後成為楊虎城的秘書,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做出了顯著成績。

到1927年7月底,原武漢分校的師生全部離校。第一階段的武漢分校至此結束,或者說是國共合作的武漢軍校從此便不復存在。

1929年春,原在武昌的桂系軍隊敗走別處,前第4集團軍隨營軍官學校學員1000多人出走鄂西,蔣介石遂下令收留這些學員,於4月初決定續辦武漢分校,派錢大鈞為教育長前往接辦。4月18日,武漢分校再次正式開辦。5月初陸續將流落鄂西回校的學員改編為步兵3個大隊,炮兵、工兵各1個隊,並將第18、第50師軍官教導團500餘人,併入本分校編為軍官補習班,後改編為步兵第4大隊。共有學員1700餘人。1929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學員畢業後,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個團。這年冬,第8期入伍生修業期滿時,奉命於1932年3月併入本校學習。中間階段的武漢分校於此宣告結束。

1936年1月,出於軍事形勢的需要,蔣介石決定將陸軍整理處軍官教導團改組為武漢分校,又復組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