峋�⒎腫印�
(一)本校為養成革命軍幹部軍官,完成國民革命起見,特續招入伍生,施以軍事專案教育。
(二)入伍生期限6個月,期滿後甄別及格者,升入本校為學生修習軍事學術,1年畢業。
(三)投考者須於8月25日以前,持2寸半身相片3張,中學或與中學相當之學校畢業文憑,及黨證或各地區黨部之介紹書,分赴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本校駐省辦事處”,上海“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報名(黨證報名時驗發還,文憑試畢發還)。
(四)投考者之資格如下:
A.年齡18歲以上,25歲以內。
B.學歷:舊制中學畢業及與中學相當程度之學校畢業。
C.身體:營養狀態良好,強健耐勞,無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中國國民黨黨員,能瞭解國民革命速須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黨主義之可能性,無牴觸本黨主義之思想,有本黨黨員之介紹者。
(五)試驗之種類
A.學歷試驗:按舊制中學修學之程度出題,求筆記之答案。
B.身體試驗:準陸軍體格檢查之規定,分身長、肺量、體重、目力、聽力等項。
C.性格試驗:用口試法,觀察對於三民主義瞭解之程度和性質,志趣、品格、常識、能力等項之推斷及將來有無發展之希望。
(六)在廣州投考者,無論從何地來試,錄取與否,均不發給川資;在上海、開封取錄者,則給予川資來粵。
(七)入隊後,服裝、書籍、食費、零用,概由本校供給。
(八)本簡章之外,關於試驗手續、課目調製、成績等,另有細則。
能透過軍校的如上嚴格考試,的確很不容易,優中選優,先天條件就要出類拔萃。如此從社會精英中再選精英入軍校深造,被錄取者的基本素質也就當屬上乘,再經過軍校“大師”、“高手”們的調教、培育和引導,優中再汰劣,黃埔軍校生畢業時的3大素質(身體、軍事、政治)水準當遠在同齡人之上。
在那個各種思潮奔湧、到處都在亂折騰的時代,青年人最羨慕4種人。這就是黃埔軍校學生、新聞記者、土木工程師、外科醫生。那時候,外科非靠西醫不可,西醫外科簡直是神醫;那時候,新聞記者穿長袍大褂,衣襟上插一支自來水鋼筆,為民喉舌,見官大一級;那時候,皇權被廢除,民國建立,國家建設剛剛開始,到處修橋鋪路,蓋大樓,修工廠,土木工程師吃香,下巴翹得很高;那時候,黃埔軍校學生穿著呢子軍服,披武裝帶,掛寶劍,天子門生,成功成仁,一半是人,一半是神。(王鼎鈞《從八年抗戰念黃埔先進》,2005年7月8日臺灣《中央日報》)
真為書生必投筆,從來志士皆從戎。在報考黃埔軍校的故事裡,在許許多多決心以身許國的年輕人中,有這樣一些人的名字,特別使今天的人們注目。他們是後世偉人的同胞兄弟,她們是不讓鬚眉的巾幗,他們是支援中國革命的國際友人。如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周恩來的弟弟周恩壽,劉少奇的弟弟劉子奇,都跨進了黃埔大門。最終成為朝鮮人民軍統帥之一的崔庸健元帥,還有日後成為惟一一位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銜的外國人、越南勞動黨的最早黨員洪水,也都是出自黃埔一門。引人注目的黃埔生,還有那些最初遭到拒絕,後來又在1926年進入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女兵們。
學生“人才鏈”的良性迴圈(3)
還有不少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子孫後代,也奔黃埔軍校的大門而來——
鄧世昌(1855~1894)是甲午戰爭中壯烈殉國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在其精神薰陶下,鄧氏後人繼承先祖遺志,在30年代的抗日戰爭時期,為救國而參軍的不在少數。其中,在廣州後人孫子輩中就有5人畢業於黃埔軍校:鄧世昌的侄孫鄧堯民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1期,鄧渭民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鄧權民畢業於中央陸軍步兵學校教導總隊第1期,鄧光民畢業於黃埔軍校第2分校第18期;侄孫女鄧婉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3分校第16期,是為數不多的黃埔軍校女學生之一。畢業後,鄧氏兄妹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戰中。
曾國藩(1811~1872)是晚清高官,曾任兩江、直隸總督,著名的湘軍統帥,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中國近代化的發軔者,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他的曾孫曾昭柯,即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5期,後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外事局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