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辦第31、第32期後,由於接受了美國顧問團的教育方法,原黃埔特色漸漸被沖淡,聲譽每況愈下。國民黨要人蔣緯國在1980年10月的一次座談會上感嘆道:“由於美軍顧問團來後,才取消原制而重新接受美製。現在我可以說,打從接受美製之後,我們的建軍就一落千丈,這是令我痛心萬分的事。”(臺北出版《近代中國》第25期)
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臺灣政治出現新的變化,軍校教育也出現相應的變動。反映在教育內容上,主要表現為軍民合一,軍事教育內容大為弱化、減少,加強了民用、通用知識和技術的學習。與以往的軍校教育不同,後來的軍校教育改變,主要是迴歸大學法,4年8學期需要修滿128個學分。分4年制大學部和3年制專科部。大學部招收17至22歲高中畢業生,培訓4年,畢業後任用中尉,服役10年,期滿後除志願留營者外,還應延長服現役3至5年。專科部招收18至25歲高中畢業生,培訓3年,畢業後任用少尉,服現役4年。
1975年入校的學生,修業期限延長為4年3個月,第1至第7學期全部學習普通學科,第8學期才實施步兵班、排戰鬥教練及步兵連編制兵器訓練。1978年專科班第1期入學,修業年限兩年6個月。1991年,為符合大學法之規範,學年教育改為4學年8學期,軍事教育利用寒、暑期實施。除共同必修課程外,適度增加專長課程,“以符建軍實際需要”。1994年,軍校在臺灣招收第1期女生。1997年10月,招收第1期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學生。1999年1月,軍校教育獲臺灣“教育部”核准,在教育內容上更加與社會接軌,設立電機、機械、土木、管理科學、物理、化學、資訊與政治8個學系。
“廟堂尚在,神已走遠”的臺灣時期(2)
軍校一年級採取不分流的“通識教育”,也就是不分系,讓一年級新生可以充分認識各系的特色,二年級時再分系教育。軍校大學部設有土木系、電機系、機械系、資訊系、化學系、物理系、政治系與管理科學系。配合課程所需設立的學系,還有文史系、外文系等。
1950年冬,蔣介石在臺灣檢閱部隊。
在第一年的不分科教育中,為適應未來軍旅生涯的需要,軍校著重加強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在第一年的學程中,語言、課業表現優異者,有希望獲選送往美國軍校就讀。除英文訓練外,通識教育還有軍事必修課程,如測量、航空攝影(地圖空照)。此外如車輛工程教學,讓學生能深入認識機械化對現代陸軍的重要性。導彈系統教學,則讓軍校學生對現代科技戰爭有基本認識。在升入軍校二年級後,軍校生面臨的第一個課題就是選系。選系與未來畢業後的兵科,如步兵、炮兵、裝甲兵、化學兵、工兵、通訊兵與航空兵等有關。在選定所屬系後,緊接著要進行選課,開始學科的另一個重要階段。
在軍校生活中,陸軍軍官軍校的體能訓練較其他軍校的學生多彩多姿。軍校的體能訓練課程,除一般的運動專案外,還增加如拳擊、擒拿、奪刀奪槍等全方位近戰的格鬥專案。
蔣介石和蔣經國在臺灣在軍校的4年生活中,基礎軍事訓練是重要一環,也是本軍校比海軍軍校與空軍軍校要更為著重加強的部分。這些課程包括中外重要軍事思想、戰史、陸軍基本戰術、戰備與部隊訓練規定、教學原則與教官訓練、兵科見學與特戰訓練等。另外,領導與統御指揮能力的提高也是重要一課。軍校三年級開始學習指揮、領導統御方法,學生們在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學習指揮之真諦。到了軍校四年級時,課程上轉為理論與實踐、思考與實做的結合,加重了實驗的分量。
軍校為鍛鍊學生的體能與膽識,特別在學校設定攀巖場,讓學生由體能訓練中兼顧膽識與智慧的培養。軍校的目標是訓練未來陸軍的軍官,在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逐漸引進臺灣後,軍校的教學較過去更重視科技訓練,讓陸軍軍官更能成熟地面對未來的戰場環境。
在臺灣,陸海空三軍軍官絕大多數(特別是海空軍)都是由陸、海、空3個軍官學校畢業的。三軍軍校是臺灣正規軍官最重要的來源,也是培養三軍軍官最重要的搖籃。鳳山軍校主要培育陸軍軍官,學生來源於3個方面:陸軍正期學生、預備軍官團學生與專科班學生。
進入21世紀後,臺灣黃埔軍校整體教育,主要以大學教育、軍事訓練、體能鍛鍊、武德陶鑄為內容,確立學生以“對國家忠誠、責任、榮譽及倫理”為核心價值,“使之具備宏觀視野之通識涵養及思維縝密之協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