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這種大範圍的長期屯田,不但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有益,而且對鞏固邊防、加強軍備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當然,作為一個政治家,她也有冷酷和殘忍的一面。為了

掃清做皇帝的道路,她“敢於肆毒與羅織誅殺宗室大臣幾盡者”。她任用索元禮、周興及來俊臣等一班酷吏,採取嚴刑峻法,大肆誅殺異己,相繼誅殺唐宗室數百人、文武大臣數百家、地方將吏幾千人,其中有許多是無辜的受害者。不過,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她“肆行誅殺”,可當時號為賢士的,如狄仁傑、徐有功、朱敬則、宋璟等,都被重點保護起來;而所寵幸的邪惡之人,一旦失去利用價值,都被毫不留情地除掉。可見,她是一位很清醒的明君,“其與庸君遠矣”。

千秋功過任評說

身為女人,她面對的最大難題便是皇權的繼承問題。她明白,她的血脈延承,終要回歸於李家,她也只能入李家宗廟享子孫祭祀,也就是說,她終是李家的人。於是,她在臨死的時候,去了帝號,改稱皇后。在人生的最後關頭,她還是放棄了女性的獨立,迴歸到了男權社會,這在當時是必然的,她必然要這麼做。

這位獨一無二的女皇帝去世後,她的子孫對她的評價一直是小心翼翼、剋制有加。如那個被立了又廢、廢了又立的兒子李顯(唐中宗)曾心情複雜地下詔誇讚:“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士庶即是明君。”而她的另一個兒子李旦(唐睿宗)誥稱“運光五聖”,將她列入其中。到了她的孫子唐玄宗那一朝,李白的《上雲樂》詩稱“中國有七聖”,也還包括她。便是她去世75年後,唐德宗還是誇則天皇后“聰明睿哲,內輔時政,厥功茂矣”。

也許對於李氏子孫而言,心裡依然存有芥蒂;可對後世來講便無所顧忌,可以恣意評說了。《舊唐書》遵循《春秋》筆法,說“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而《新唐書》則堅持“辯證法”,既指責武氏的私德大有問題,“挾天子威福,脅制四海”,“逐嗣帝,改國號”,是莫大之罪,又坦承武氏政績不錯,說她“賞罰己出,不假借群臣,僭於上而治於下,故能終天年,阽亂而不亡”。而《資治通鑑》就有點不厚道了,司馬光刻意蒐羅武則天的弊政材料,尤其對酷吏事敘述最詳,寓貶於敘事,足見司馬溫公對其的好惡。不過,書中也肯定了武氏明察善斷,賞罰非明,使得“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的功績。

對於讀書人來講,談古論今是他們的強項和偏好,因此對於這位女皇帝就有著更多的討論和看法。許多人看不慣武氏“以女統男”,想不通世道“以男事女”,於是便恨恨地罵,如宋時的孫甫曾在《唐史論斷》中罵武氏“恣行兇虐,毒流內外”,

明末王夫之罵得更甚,說武氏是“嗜殺之淫嫗”,有“滔天之惡”,還說“鬼神不容,臣民共怨”,真恨不得穿越時空,拔劍殺了她。到了清代,讀書人火氣更盛,簡直就是沒有風度的潑罵了:罵武氏是“匹婦”,指責她所犯的罪孽“真千古未有之忍也”。在清人所編《綱鑑合編》、《通鑑御批輯覽》之類的史書裡,無不充斥著類似攻擊、漫罵的言辭。

當然,也有心平氣和、持讚賞意見的。南宋文學家洪邁就認為武則天“使其生為男子”便可比漢武帝。明代思想家李贄更是讚不絕口:“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專以愛養人才為心,安民為念如武氏者乎?”清末大儒王輳г嗽蛺鏡潰骸 拔涫弦砸桓救碩�承鄄牛�且滋莆�埽�灘蛔鬩隕炱淦�薄!�

在她與高宗合葬的乾陵前,有她授意立放的無字碑。她的本意,也許就是千秋功過任人評說吧。史官有史官的看法,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態度,而老百姓也自有他們的觀點。譬如在民間,乾陵被稱作姑婆陵,老百姓津津樂道的也是這位女皇帝,而不記得陵裡還有一位姓李的高宗皇帝。無字碑上還留有一首明代的題詩:“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春草齊。唯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誰讓老百姓過好日子,老百姓就記得誰。他們心裡的這桿秤,倒是比史官的筆、文人的嘴要公平許多。

她是中國曆代有影響的美人當中,最不像女人的一個。她一生的追求,都超越了女性生理和心理的侷限。她要的就是一種與男性絕對平等的權力和可能。她以她的智慧和手腕,實現了她的目標,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對她,只有無言的敬重,外加一點悵然的感嘆。

美人地理

武則天廟位於山西省文水縣城北五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