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炮身。在鑄造時,外鐵模每瓣的內面洗涮乾淨,將各節的兩瓣合攏,用鐵箍箍緊,再把各節按照筍卯接合起來,使之成為大炮的形狀,然後在外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待乾透後,再塗刷極細煤粉調製的第二層塗料,烘熱、再配合上內模炮芯,就可開鑄灌入銅水,待凝固後,立即順節按瓣剝去每塊鐵模,露出炮身,趁著炮身還全部火紅時,用鐵刷和鐵錘清除毛刺,除淨泥芯,將炮身不平之處,加以修整,即成為大炮。最後按照慣例點炮驗證。

這樣的好處是工藝簡單易行,節省模型材料,極大地提高了造炮速度。但是鐵模鑄炮法對鋼鐵冶煉和加工工藝技術要求極高,尤其是公差配合,要求精度非常高,否則劉浩然當初也不會費力氣去搞失蠟法。

完成了鐵模鑄造法後不久,一直在鑽研鋼鐵鑄炮的工匠技師給劉浩然帶來了一個意外之喜,有工匠居然發明了鐵體銅芯鑄造法。這個方法巧妙地利用了鐵和銅熔點不同,先用鐵鑄造火炮的炮身,然後再用內鐵模和青銅鑄造炮管內壁,與此前的銅炮相比,新型火炮不僅管壁較薄,重量較輕,花費也少,而且比較耐用。但是它對內外公差配合要求極高,所以也是藉著鐵模鑄炮法的春風被髮明出來的。

劉浩然看著新式造炮技術,不由嚇了一跳,根據他以前的瞭解,按照一般的鑄造技術史,美**官托馬斯。羅德曼在南北戰爭時曾發明一種鑄炮新法:採用中空的模型,並在其中匯入冷卻水,可使鐵質炮管自內向外凝固,所鑄之炮可以更大,耐用程度可達到先前的五倍至數十倍。鐵芯銅體的鑄法雖使用兩種金屬,但原理很接近羅德曼法的雛形,看來中國古代工匠技師是不輸任何人,只是後來被僵化的思想和體制給毀掉了。

鑄炮技術得到了發展,劉浩然現在又要考慮火炮製式統一和實用性的問題。由於開花彈的技術還不成熟,現有的炮彈只能是實心彈,所以目前只能發展彈道低平、幾乎等於直射的長炮和加農炮。陸戰野炮還好說,關鍵是艦載火炮。長江第一艦隊的經驗說明,艦載炮的威力還太小,尤其是當多桅帆船發展起來之後要是還裝載相當於12磅的加農炮,劉浩然都不好意思把海軍派出去,根據他以前製造航模的知識,多桅帆船發展到戰列艦後,都裝載有74門以上火炮,一水的16、18、24磅重加農炮。而青銅製作重炮有個大問題,炮彈很容易使得相對較軟的青銅炮管變形,一旦變形過大,整門炮就失去作用了,所以艦載重炮必須使用鋼鐵鑄造。不但從技術角度如此,從經濟角度也應該如此,要不然一艘海軍戰艦近百門艦載火炮,弄上幾十艘海船,劉浩然就要破產了。鋼鐵是基礎啊,而冶煉和鑄造技術更是重中之重。不過劉浩然有一段時間做為家屬在鋼鐵廠待過,多少知道些冶煉和鑄造技術和工藝,也算是開金手指。

劉浩然毫不吝嗇地撥下大筆物質獎勵,並授予發明完善這兩種鑄造法的工匠們官職勳位。雙管齊下,一下子激發了工匠技師們的工作熱情,也讓那些心裡有點不平衡的新工匠技師們看到了希望,玩技術也能光宗耀祖,於是他們有更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技術和工藝改造當中去了。當然了,舊派文人士子的質疑和反對聲就要劉浩然一力承擔了。

看著一門門鐵體銅芯的新式火炮被鑄造出來,劉浩然心裡樂開了花,陳友諒沒有給他留下多少時間,在軟禁徐壽輝之後,陳友諒開始集結數以千的水師,其中包括數以百計的巨舟,在安慶一帶蠢蠢欲動,估計只要等秋收的糧草彙集得當,陳友諒就會揮師東進了。而這些火炮出來的恰到好處,雖然由於材質的問題無法做成重炮,做為類似16磅炮完全可以在長江水戰上使用了,畢竟這個時代的內河船隻雖然大,但是相比海船來說,堅固性還是要差很多。而且新式火炮節省了大量銅材料,以前只能造四十門火炮的材料現在可以造一百門火炮了。劉浩然乾脆逐步將原本的全銅艦載炮換下來,回爐重新做成新式火炮,又可以裝備更多了火炮戰艦了。

十月初九,劉浩然沒有接到陳友諒進攻的訊息,卻接到了一個令他意想不到的訊息,勇氣號回來了。

在長江水師快船的引領下,出去近一年的勇氣號緩緩駛進了江寧碼頭。相比去年出航時的風光和嶄新,勇氣號看上有點破爛,好幾處船體都看到了修補的痕跡,尾部的硬帆上到處都是補丁,而站在甲板上的水手們也一個個滿臉胡茬,滿是風霜之色。但是劉浩然心裡卻明白,自己的海船經歷了大海的考驗,海洋夢想可以開始實現了。

看到走下來的俞通海,劉浩然幾乎認不出他來了。臉變得更黑了,幾乎在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