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殿試中王侍堯更提出了經世致用,當以利國利民為本,“國為信,民為富”。對於這個有想法,但是又不冒進的學子,劉浩然自然點了他為第一名。
一甲第二名是江寧大學學子徐茂誠,第三名是溫州的葉淙溫,他的文章雖然最得劉浩然的心儀,尤其是在加考關稅方面,他甚至提出設立錢莊,透過控制貨幣流通來監控關稅,簡直就是超時代的想法。但是過於激進,不為宋等理學士人所喜,進一甲都阻力很大,因為他雜考的詩詞只得了個丙。但是在劉浩然地強力堅持下,終於被點為第三名。
接下來,一甲其餘人等以及二甲、三甲人員都全部落定,至此,江南行省第一次科考全部結束,這次科舉結果的最大影響就是江南士子開始狂熱地報考江寧、東南大學,因為從科舉成績來看,這實在是一條捷徑。但是劉浩然和其他大臣們都知道,影響不止這些。
第九十二章 江上
鳳六年九月二十日,烏江江面,一艘十六槳大船上,?樓上,看著遠處的江天一色。
“承華,來坐。”劉浩然看了一眼在一旁有點拘謹的王侍堯,指了指旁邊的椅子說道。
“是的丞相。”個子不高,體型略瘦的王侍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拱手應了一句,半邊**坐在椅子上。在安豐的小明王和劉福通聽說江寧開了科舉,對此大加讚賞,以大宋朝的名義賜一甲、二甲、三甲學子進士出身,並確定江南會試就是安豐大宋朝的大試,其治下各地學子文人均可以參加。而且以劉浩然大敗陳友諒為由,封其為大宋朝丞相之職,繼續兼領江南行省丞相。
劉浩然也不管劉福通是不是真心,毫不客氣地笑納提高這次科舉檔次的機會,至於丞相這頂帽子現在倒是可有可無,而且他也知道,這只是安豐向天下和江南表達自己還存在的一種手段。
接著劉浩然循前唐宋例,在江寧開翰林院,自任翰林院正卿,以朱升兼翰林院直學士,李善長、汪廣洋、宋、陶安、李習等名士為講讀學士,授一甲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先在翰林院裡學習一年,前半年由各學士們分別授課,後半年分到行中書省各部行走,進行實習,期滿後再進行考核,根據成績另行分配。而二甲、三甲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他們只是在江寧大學集中學習半年,再根據結業考試成績分到各府縣,充任九品官職,開始他們的仕途。
這個制度一出,大家都知道一甲進士和翰林院的含金量了,頓時對這六十名幸運兒羨慕不已。而劉浩然心裡也打算把翰林院辦成類似於另一個世界的中央D校,成為中樞大臣的搖籃。王侍堯做為本科的狀元,更是引人注目,在上了十來天課之後,他被劉浩然安了一個秘書的職位帶上了再次西征地路途。
“承華,你覺得這次科舉有什麼利弊?”
王侍堯一愣,他早就聽說這位君王深謀遠慮,城府頗深,想不到他問話居然如此直接,而且問得是敏感問題。
王侍堯斟酌一下答道:“回丞相,以屬下之見,此次科舉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弊病屬下只想到一點,就是錄取的太少了。”
劉浩然讚許地點點頭:“說得好,你應該還言欲未盡,說一說。”
“是地丞相。那屬下就斗膽一述愚見了。”
王侍堯正了正坐姿。開始講道:“本科應試地有四千多學子。只錄取三百六十人。這剩下地大部分學子想來只有兩條出路。一是投考江寧、東南大學堂。二是繼續讀書。準備下一科。但是等到下一科。學業有成地學子還會增加。這科舉會更加激烈。”
說到這裡。王侍看了看劉浩然地表情。現平常如舊。於是繼續說道:“這麼多學子只能看到一條路。蝸居不起。而我江南百業待興。又肩負光復中華重任。正是需要人才地時候。如此下去。恐怕不妥。”
“如果你此次沒有考中。你會如何辦?”劉浩然突然問了一句。
王侍很快就理解了劉浩然地意思。臉色微紅道:“回丞相。我想我也逃離不了那兩條路。”
“正是如此。你能講出這麼一番有見地地話。那是因為你跳離出來了。站在一個新地高度來看問題。對此我很欣慰。”
劉浩然地一番話讓王侍堯有點激動,但是多年讀書養氣修身使得他很快就平靜下來了。
看到王侍堯只是微微一動,隨即又平常如舊,劉浩然眼中的讚賞之意更濃。
“承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點中狀元嗎?”劉浩然對科舉逐步改革有自己的想法,此時不方便透露出來,於是轉到另外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