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進口稅”卻極低,甚至還有補貼。只要能從日本、暹羅、越陳收集糧食運到江南,就能收穫頗豐,然後再收購瓷器、絲綢回去,又是一筆利潤。而在規劃中做為劉浩然戰略扶植的棉花出口稅就定得很高,而成品棉布卻定得極低,而且還有越來越低,有退稅補貼的趨向,算上賦稅,收購棉花還不如直接採購棉布。劉浩然相信,逐利而生的商人會算清楚這筆帳的。
在劉浩然的指導下,江南行省的工匠,加上張士誠送過來的精英工匠,江寧、當塗兩地的工場發展得越來越好,鋼鐵工場開始成型,大批機械被研製出來。尤其是劉浩然關注的紡織機,經過近兩年的研發,終於獲得了成功。在前宋和現在所用的幾十錠水力大紡車的基礎上,加上劉浩然對機械的指點,將紗錠由橫向改為自立,並立了上百個紗錠,不但效率提高,紡出的棉紗質量又好。而跟進研製出來水力織布機更是把棉布織造提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劉浩然將松江府確定為棉布織造的重點區域,這個出黃道婆的地區,不但出產大量的棉花,棉紡歷史也悠久。行省將民間的織工集中起來,在河邊擇地修建了巨大的廠房,應用新技術新機器,開始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
隨後還有新開設的水力榨油場、水力絲綢紡織場、水力造紙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