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頭,繼續結兵自保,並派人與江南行省聯絡。
五月,劉浩然將馮國勝、鄧友德、胡大海、趙德勝等人調回西線,繼續清剿寧國路的流寇,並開始進攻徽州。既然東線已經穩定下來,就必須抓緊時間在西線做好準備,鬼知道徐壽輝和陳友諒什麼時候動手。
六月,劉浩然率文武部屬出城在數十里外的龍潭迎接名士秦從龍。秦從龍,洛陽人,翰林校官出身,累遷江南御史行臺侍御史,戰起後避居鎮江。他是天下聞名的文人名士,劉浩然在江寧時就聽說他的名字,傅友德攻打鎮江時,劉浩然特意囑咐他尋訪此人,並派兵好好保護。
鎮江被打下來後,傅友德也找到了這位先生,並遵照命令派兵護住其宅。劉浩然遣藍玉和童子營劉存忠、劉存孝執親筆信和文房四寶延聘。秦從龍開始的時候不同意,經不住劉浩然三番幾次的誠請,終於同意了。
很快,秦從龍所坐的船隻到達龍潭碼頭,劉浩然一身素布長袍站在最前面,看到跳板搭起,連忙上前去,伸手扶住秦從龍走下船來,然後恭迎入城。
秦從龍感其赤誠,便決心全力輔佐,相謀之事,言無不盡,並舉薦了篤學博覽,精象數之學的江寧文士陳遇,劉浩然也持禮厚待,日見親信。
劉浩然還傳令各將,經略一地,需尋訪當地名士,舉薦禮請。聞得劉浩然如此禮賢下士,求才如渴,江南文人名士紛紛前來投附,以圖施展抱負,計有寧海葉兌、滁州範常、全椒樂韶鳳等數十人。
第四十一章 治內政(一)
忙完戰事的劉浩然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內政上當初東南戰事激烈,糧草軍用流水介地運出去,幾乎將府庫掏空了。為了保障後勤,劉浩然幾乎連褲子都要當掉去換糧草。幸好有李善長坐鎮,指揮排程,這才勉強應付過來。在此刺激之下,劉浩然決心制定出一個完整的發展計劃來,以後的仗會越打越大,沒點家底怎麼應付。
劉浩然廢除元廷原本非常複雜的路縣等諸多的地方編制,行省以下只設府、縣,設知府、知縣主理民政,同知、縣丞為副,由行中書省管轄,各縣還設巡檢一名,統領巡檢司的巡捕,負責地方緝奸捕盜等治安事務。
在劉浩然的機構體制中,地方是軍政分開,府設都司,縣設縣尉,執掌地方守備防務,由行樞密院直接管轄,都司負責指揮地方守備部隊,而縣尉負責指揮和訓練各縣的民兵。劉浩然以行省丞相的身份頌布了《兵役律》,言明行省治下百姓只需要承擔一種徭役-兵役,凡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男丁必須接受一段時間的民兵訓練,兵器自備,但是現在為了減輕百姓負擔,暫時由行省官府供給,凡服五年以上民兵役的青壯就可以抵衝這筆費用,而守備部隊則是從各縣的民兵中挑選,雖然沒有軍餉,但是可以免除一定的賦稅。守備和縣尉目前都是由傷殘退役的定遠軍老兵充任,他們雖然斷了一隻手,或者是失去一隻眼睛,但是不妨礙他們指揮守備部隊和訓練民兵。
劉浩然接著頌布了《勸學律》,在這部律法裡,劉浩然提出了官辦和私辦相結合,普及國民教育的龐大設想。教育機構分四級,童學、縣學、府學和行省一級的高等學府。前三級學府可官辦,也可私辦,但是必須按照行省指定的課程和教材學習,參加官府組織的統一考試。
在《勸學律》中,劉浩然要求從童學開始,學子就必須一邊學習文化知識,一邊接受軍事訓練。而且父母親送兒女讀書是一種義務,不履行義務就要受到律法的懲戒。因為這個教育計劃耗費巨大,而且在現階段是不可能完全鋪開,但是劉浩然卻決定要堅持下去,先從應天、東南等富庶的地方試行。
儒生文人雖然對劉浩然興學重教表示讚賞,但是也有很多人對學子必須接受軍事訓練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學子只要認真讀書就好了,打仗這種事情自有武夫去做。劉浩然卻堅持自己的意見:“遙想漢唐盛世,文人學子能文能武,策馬遊歷天下,一邊放著書,一邊放著劍,所以才有漢賦唐詩留名千古,雄風遠揚域外。而前宋盛文弱武,文人學子們只知道死讀書,卻鄙視軍人武事,結果先有契丹、西夏,後來女真蒙古,累累荼毒。前車之鑑後事之師,行省的學子文人再也不能讀得一肚子書,卻手無縛雞之力。”
劉浩然更是談到:“學子文人乃國家之棟樑,不但要能治國理政,還要能行軍打仗,現在正是國家危難之際,學子們不接受軍事訓練,不知兵事,如何能行?”
在驅逐韃虜,光復中華以及前宋滅國之痛的大義下,這些儒生文人也只好捏著鼻子接受了,畢竟劉浩然把文人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