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嚷嚷的人群安靜下來了,眾人舉目望去,只見一個紅色的方陣正快步走來。最前面的軍官舉著一面巨大的大明國旗,後面有兩名軍官護衛,再後面便是扛著上了刺刀滑膛槍的四十名大內親軍士兵。
沒有什麼聲音伴奏,只是整齊而有節奏的腳步聲,三位軍官很快便走到了旗杆的基座前,並沿著臺階走了上去,而四十名大內親軍士兵繼續前進,很快便在基座四邊站立好。
領頭的軍官將國旗系在旗杆的繩索上,左右兩位軍官便抓住了繩索,隨時等待升旗。
大家都在屏住呼吸,等待升旗的一瞬間。
過了兩分鐘,東方的天際吐出一絲紅光,在一旁等候的軍樂隊立即奏響了大明國歌,領頭的軍官將國旗一揚,然後立定敬禮小臺下計程車兵們則是舉槍敬禮,而左右兩位軍官同時拉動著繩索,巨大的國旗便冉冉升起。當太陽開始投射在眾人的身上時,國旗也在眾人的矚目中越升越高。大明國民不管會不會唱。都跟著軍樂隊的節奏。多唱起來。
當國旗升到旗杆頂部,太陽光網好投射到旗面上,給它披上了一層金光。看到這個情景,圍觀的眾人不由發出一陣歡呼聲。等了一會,眾人便向中華門圍去,準備觀看大內親軍接防。接防時間都是在八點鐘,而中華門分為內防和外防,以門外一條不寬的錦河和三座小孔橋為界。當初升起隊伍就是從中間的大孔橋走出來的。
外防是著紅色軍裝和黑色帽子、裝備滑膛槍的大內親軍,內防則是身穿唐宋宮廷護衛甲士整套鎧甲的侍衛。先是外防換防,在一隊隨行軍樂隊的笛聲和鼓聲中,一隊大內親軍走了出來,在樂聲的伴奏下走過大孔橋。然後隊伍散開,士兵走到站崗計程車兵面前,立定,舉槍互相敬禮,轉身,再舉槍互相敬禮,然後離崗士兵們將槍扛肩,在樂聲的伴奏下走到一起,自然而然地站成了一列隊,穿過大孔橋離開這裡。
過了五分鐘,便是內防換防。內防換防完全是另外一個。風格,首先是六位頭戴兜鑑,身穿宋代金裝連鎖甲,兩袖綴有披膊,下配有護腿的侍衛,手持長槍,走在最前面,後面是六十位頭戴忠武烏紗冠,身穿紅色飛魚服,此服袖寬肩直,下襬似褶裙,紅色為底,上繡黑色捲雲花紋,正前方有一塊黃色補子,正是頭如龍,魚身一角的飛魚;腰掛繡春刀,此刀以唐代兵器為原型,與日本武士刀相似,但是刀脊為直,腳蹬黑紗官靴。
而一隊樂隊在旁擊鼓鳴樂。正是唐宋軍中得勝之曲。
內防換防也是一絲不芶,分別走到各自位置,互相抱拳行禮,轉身站定,再互相行禮,然後回撤組隊,整個,過程中同樣是樂曲伴奏,同樣一氣呵成,行如流水,不僅展示著皇家的威嚴,更將唐宋古風和大明新氣象相結合,讓人看得如痴如醉,尤其是如維亞這樣的老外,更是連連讚歎不已。
收拾了心情,第二天待換防後維亞便來到社稷雲臺西邊的通政司,遞交了上次通政司發給的回執和自己的身份證明檔案,然後由通政司的一位官員領到地安門。維亞已經搞清楚了,中華門是不會輕易開啟,除非是皇帝陛下出行,或者是釋出詔書時可奉詔而出,一般文武百官和百姓使節進入前殿都是走天安門和地安門,從三品和將軍銜以上以及格物院、宏文院、國史館三院院士者可走天安門,其餘都只能走地安門。
來到地安耳,維亞發現這些侍衛理都不理自己,只是站在崗位上一動不動地站崗,想來他們的任務就是站崗,盤查等工作自有其他人處理。果然,帶來地安門前,一位身穿上尉軍服的軍官走了出爪,漆過瀝政司官員的檔案,便領著維亞往門裡專
這樣就可以面見大明皇帝陛下了。這也太簡單和草率了吧?維亞網想著,侍衛軍官將其領到一間房間。裡面站著幾位軍官,還豎著一道由兩塊黑色金屬板夾成的通道。維亞被要求從通道走過去,他細細看了一下,應該是磁鐵之類的東西。
走出來後,幾位軍官輪流給維亞搜身從頭到腳檢查地十分仔細,而且這幾位軍官是一個接著一個重複網才的動作,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
搜查完畢,網才那位侍衛軍官遞給維亞一塊銅牌子,要求他掛在腰上或者是脖子上等醒目的位置上,並且嚴肅地說,可要保管好這個牌子。千萬不要掉了,否則到了裡面侍衛軍官和大內親軍計程車兵看到沒有這塊牌子,會立即用槍瞄準他,如果維亞做出什麼驚詫動作,侍衛將士可以視作危險動作,對其開槍。
維亞一聽,冷汗都冒出來,連忙將銅牌掛在脖子上,然後看了又看。擺了又擺,生怕別人看不到。不過他也注意到,這位侍衛軍官的腰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