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一,同英國的貿易額逐步而又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在英國加入歐洲共

同市場後。相反,同美國、同亞洲諸國的貿易額,尤其和日本的貿易額大幅

度上升,同中國的貿易額亦有增長的趨勢。如以1949—1950 年度和1979—

1980 年度,澳大利亞同英、美、日三國進出口貿易為例:1949—1950 年,澳

大利亞向英國出口價值佔其總出口值的38。7 %,美國為8。1 %,日本為3。9

%,而到1979—1980 年英國下降為5 %,美國上升到10。8 %,而日本更升至

26。9%。向中國輸出值亦由1959—1960 年度總出口值的2 %上升至1979—

1980 年的4。5 %。澳大利亞進口狀況亦如是:1949—1950 年,英國佔52%,

而1979—1980 年則降為10。2 %。同期美國由9。7 %升至22 %,日本亦由1。3

%上升至19。1 %。

第二,在戰後對外貿易中,澳大利亞一度是逆差,但最近若干年來,出

現了順差,從而改善了國家的財政金融狀況。應指出的是對英、美、加三國

的貿易一直是逆差,而對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則為順差。

第三,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牧產品在出口貿易總值中的比

率大幅度下降,相反,工業和礦業產品出口份額卻在日益擴大。

第四,在對外貿易中,出口以農牧產品和礦產品為主體,進口以工業品

為主體。在資金上依賴英、美、日諸國。60年代後期,每年吸收外資超過10

億澳元。從1946—1972年,澳大利亞共吸收外資累計達114。49億澳元。1979

—1980年度,英國、美國和日本是三個對澳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為9。21

億澳元、8。25億澳元和3。73億澳元,是年澳大利亞共吸收外資29。61億澳

元。

四、通貨膨脹與社會福利事業

澳大利亞戰後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發展本國經濟,而且戰後國際環境對

澳大利亞發展經濟十分有利。二戰使英國進一步削弱,因而使澳國最終擺脫

了英國控制,加之,日本戰後大規模地購買澳大利亞礦產品和糧食,美日擴

大對澳投資,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又為澳大利亞提供了更廣大的市場,中澳

貿易的建立和擴大,所有這一切都是促進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

是澳大利亞經濟建設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失業、通貨膨脹和貧

困等嚴重社會現象。

澳大利亞戰後一直存在著通貨膨脹和失業, 1947—1949年零售物價上

漲10%,進入60年代後通貨膨脹率為2。5%,這是可以接受的膨脹率。進入

70年代後因經濟危機所致,通貨膨脹率猛烈增長,1974—1975年一度高達

16。7%。通貨膨脹率的增長既擾亂國家經濟,又會導致政局不穩。因此,戰後

長期執政的自由黨——鄉村黨聯合政府一再採取“緊縮銀根”措施來抑制通

貨膨脹。但是“緊縮銀根”的直接後果是使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和失業率

增高。例如1961年,孟席斯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銀根”,便造成了

1962年1月份失業人數高達13。2萬人,是戰後失業最高紀錄。為了解決失

業問題,政府被迫建立一個探討改組國家經濟的委員會,由一些重要商人和

經濟專家組成,由詹姆士·沃恩昂博士任該委員會主席。同時財政部長赫爾

特採取使失業率下降的措施,主要有:撥款給各州興辦公共工程、減少所得

稅5%、增加失業補助金,從而初步地改善了就業狀況,到1963年10月失業

人數下降為5。9萬人,這是自1960年以來的最低數字。同年10月透過了《十

進位貨幣法案》,經過長期爭論,1966年2月14日正式定澳大利亞貨幣為

“元”和“分”的名稱,這是受美國貨幣影響的結果。

但好景不長,進入70年代後,因世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