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上漲到每

磅羊毛價格為一英鎊多。這樣養羊業在戰後初年的持續穩定。1951 年,澳大

利亞有羊只11559。6 萬頭,羊毛產量達48989 噸。

戰後初年,工業在戰時大發展的基礎上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46 年,制

造業淨產值達70465 萬澳元,1951 年高達168770 萬澳元,在僅僅的五年內,

產值提高了138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形成了自己的鋼鐵工業體

系。到1947 年,澳產鐵達114。3 萬噸,鋼年產量達131。2 萬噸;並形成了肯

布拉、紐斯卡爾和懷阿拉三大鋼鐵中心。這是澳經濟發展程序中的一個里程

碑。

4。 大力發展水電事業。戰後初年,澳大利亞經濟恢復與發展中最宏偉的

壯舉是制定與實施斯諾伊方案,亦稱雪山方案。多年以來,澳大利亞人曾夢

想,甚至寫成書,希望改變河水東流入太平洋的流向,使之西流入墨累河—

—達令河河系或流入埃爾湖。早在1884 年,新南威爾士總檢查員P。F。 阿達

姆斯、小說家埃德利斯等人都談論過這一改變河水流向方案。所謂斯諾伊方

案是引斯諾伊河的水來灌溉新南威爾士州南部平原,並利用位於新南威爾士

州東南的阿爾卑斯山上的積雪融化流下來的水的水力來發電。根據這一方案

可發電172 萬度,並將該電力輸送到墨爾本和悉尼等城市。同時透過隧道把

發電後的水引過山嶺引入屬墨爾本河——達令河水系的圖姆特河,用來灌溉

平原的乾旱土地,使之種植水稻、水果和制酒的葡萄,等等。這是一個完整

的農業和水、電綜合發展規劃。政府還可收水費和電費,以積累資金。

奇夫利政府從1949 年開始腳踏實地執行斯諾伊雪山方案,同美、法、意、

挪、日等國工程公司、電力公司、隧道公司和堤壩公司談判,並簽訂了合同,

用移民做勞動力。該工程於1972 年竣工,電站每年可提供400 萬度電,向墨

爾本、堪培拉、悉尼以及其他城市和農村供給了大批電力,使澳大利亞總電

量增加12 %;供給灌區的水增加了約1/3 。

二、戰後初年的改革

戰後初年,澳大利亞在重建的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兩項

重大改革:一項是移民政策的改革;另一項是銀行國有化,即金融業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社會經濟。前者是解決勞動力的問題,後者是解決資金問

題。

1。 移民政策的改革。

戰後經濟恢復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勞動力嚴重缺乏,如1950 年6 月在

250 萬就業人員中就有10 萬個工作崗位無人問津。因此不迅速解決勞動力問

題,經濟恢復和發展很難順利進行,因此,政府決定改革傳統的移民政策。

導致移民政策改革的還有另外一些因素是澳大利亞人的傳統的種族主義觀念

有很大的轉變。一向歧視有色人種的澳大利亞人和英國人被德國納粹分子視

為“劣等民族”;同時被白種種族主義分子輕視為“黃種人”和其他有色人

種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卻與之並肩作戰,或共同抗擊德意法西斯,或共同抗擊

日本的侵略。這些事實迫使澳大利亞人開始懂得歧視有色人種是一種錯誤的

和有害的政策。他們認識到那些頑固地堅持種族主義理論是他們的敵人德日

意法西斯主義者,他們決心不願與他們為伍,因此,澳大利亞人逐步改變了

他們的種族主義的偏見。這一重大的觀念上的變化就是改革舊的、充滿種族

主義的移民政策的思想原因和基礎。

1946 年,澳大利亞移民部長同英國政府達成關於資助移民的協議,根據

協議規定,凡自願移民來澳大利亞的英國退役軍人及其家屬一律免除旅途費

用。對其他不列顛人,每人自付10 英鎊,餘數由兩國政府負擔。澳政府有權

對移民進行嚴格選擇,選擇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