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發表後不久,毛澤東在延安指示將其列入中國共產黨的整風檔案。當時毛澤東就提出:我們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歷史上,1644年是一個改朝換代明確的界限。陶瓷史上沒有這個界限,瓷器風格在1644年前後二十年間慢慢過渡,西方學者也把這個時期叫做〃轉變期〃。由於政局動盪,這個時期的瓷器少受政治的約束,但品種較為單一,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是青花,間或有少量的五彩或單色釉。

明代人宋應星寫了一本書叫《天工開物》,是中國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在崇禎十年首版發行。宋應星在書中對紡織、印染、鑄造、制瓷等工藝都做了詳盡論述,對明朝嘉、萬以來科技的高速發展做了一個概括性的總結。《天工開物》可以說是一本教科書,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本書,能看到對當時社會科技成就詳盡的記載。其中,關於制瓷的記載,為我們研究明末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天啟崇禎青花】

風雨飄搖的明朝到了天啟、崇禎時期,已經明顯出現了頹勢。天啟皇帝喜歡做傢俱,不喜政事,我在講傢俱的時候講過。崇禎倒是想力挽狂瀾,但明朝已經無藥可救了,一定要亡,所以崇禎皇帝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把明朝救活。

但明末的青花瓷器卻一反常態,煥發出勃勃生機。它擺脫了嘉靖、萬曆以來那種繁縟、密不透風,走向了清麗舒朗,這種風格也影響到清代青花的未來走向,尤其奠定了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礎。天啟、崇禎兩朝的官窯瓷器非常罕見。有沒有官窯呢?有,今天依然能夠找到官窯,而且相當精美,但數量非常少,遠遠不及嘉靖、萬曆時期。但民窯產品非常多,而且很多產品的質量大大高於官窯。後來的清朝沒有這種現象,清朝最精美的瓷器一定是官窯。晚明的民窯青花擺脫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宮廷桎梏,變得生動起來。過渡期乃至後來的康熙青花,最生動的都是民窯,這一點跟我們的想象有點兒差距。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經濟會受政治的影響,但當政治上完全處於放任的時候,經濟也會自發地產生新的門類。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特別強,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歷史上的這些盛世都是經濟的自我修復。老百姓生活非常苦的時候,一旦政治氣候寬鬆了,馬上就開始自我修復,努力實現自己的生活目的。明末天啟、崇禎統治者對瓷器生產採取完全放任的態度,根本顧不上;清初的順治、康熙剛建立政權時,也沒有能力控制景德鎮的瓷器生產。在這種情況下,民窯的青花就蓬勃發展。這種發展表現在對質量的追求上。過去對晚明青花的認識都有誤差,往往一說晚明,就是〃粗大明〃,非常粗糙,實際上不是這樣。我講過,當晚明的社會經濟急速發展的時候,社會的需求會增加,這是導致產品質量提升的一個基本保證。首先是社會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

其次,晚明版畫對青花的畫工產生深刻的影響。晚明時期,小說非常流行,尤其是帶版畫插圖的小說。今天去圖書館都可以查到,像《水滸》、《三國》等等,這些書都帶有版畫。版畫一般來說,分為三大派:徽派,安徽的;金陵派,南京的;建安派,福建的。晚明時期,這三個地方的版畫最為盛行,非常精美,對景德鎮的瓷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崇禎青花過去不受重視。在我喜歡青花的時候,很少有人研究,再往前推二十年,就更沒有人研究了。過去都不知道崇禎一朝燒過青花瓷,往往一說就是嘉靖、萬曆,後面跟著是康熙、雍正,就到清朝了。近一百多年以來,幾乎所有的收藏家、研究者、博物館,都對崇禎青花有誤解,認為這類青花一定不是崇禎的,而是後面康熙或者雍正的。因為只有在清朝的鼎盛時期,才可能生產出來如此精美的青花。崇禎青花很多都寫干支款,不寫〃大明崇禎×年〃,只寫干支,比如〃丙子〃、〃庚辰〃,等等。當崇禎青花寫干支款的時候,我們的判斷往往會推後六十年,正好是康熙和雍正時期。所以大量崇禎青花的斷代都被推後了。直到二十年前,研究崇禎青花的工作才開始進入實質階段,透過排列,透過比對,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崇禎青花的真實面貌。

【崇禎筆筒】

很早的時候,我就對崇禎青花特別感興趣。我發現這個時期的青花跟其他青花不一樣,就開始注意收藏。有一回,我在北京古玩城買了一個青花筆筒。那是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剛允許市場賣古董。當時北京古玩城剛剛開張,還不是樓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