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山大玉海製造於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嚴格講,那時雖然忽必烈已經稱帝,但元朝還沒有正式成立。又過了六年,公元1271年元朝才成立。至元二年,忽必烈時期,用一塊巨大的玉料做了一個氣勢磅礴的大玉甕,重達3。5噸。它原來是貯酒器。我估計當時這個東西在出徵前擱在那兒裡頭灌滿了酒,每一個人舀一碗,喝完了就出徵了,反映了元代的那個氣勢,元代人的氣概。我講陶瓷元青花的時候講過那個著名的把杯,叫〃人生百年長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我估計大家就是拿那個杯子在這個玉甕裡舀酒來喝來著,這就是元代的氣勢。
瀆山大玉海最初放置在北海瓊島上的廣寒殿。元代的瓊島就是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當時稱萬歲山或是萬壽山。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廣寒殿倒塌,瀆山大玉海就流散了。哪兒去了?不知道。沒了。後來流落到北京西華門外的一個真武廟中。道人用它幹什麼呢?醃了鹹菜了,就不知道這東西是幹嘛的。一個大玉甕,又夠個兒,估計那裡的道人也多,所以滿滿醃上一甕鹹菜,也解一時之需。事隔一百多年以後,到了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發現這個東西。乾隆說:好!這麼重要的一個東西怎麼在這兒醃菜鹹菜呢?所以就花了重金把它收回。我覺得乾隆這個態度特別好,是吧?他沒有說我是皇上一看這東西搬我們家去吧,擱紫禁城裡。不是。人家乾隆花錢,公平交易。
乾隆把瀆山大玉海買過來以後,放置在北海的承光殿中,還專門建造了一個玉甕亭用以珍藏。乾隆當時寫了三首御製詩,這個詩就叫做《玉甕歌》,並且寫了序文,刻在玉甕膛內。乾隆的序文是這樣寫,他說:〃玉有白章,隨其形刻魚獸,出沒于波濤之狀,大可儲酒三十餘石。蓋金元舊物也。〃乾隆說得很清楚,說這東西,他鬧不清是什麼時候的。我們今天知道清清楚楚是元代的。但是他說〃蓋金元舊物〃。他說得也清楚,金元之際的時候生產的這個玉甕。因為它是在元代建元之前的前五、六年製造的這個玉甕。那麼,他接著寫〃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做菜甕。見《輟耕錄》及《金鰲退食筆記》,命以千斤易之。仍置承光殿中,而系以詩。〃他說什麼呢?我命令的〃千金易之〃,〃易〃是交易。我跟你換回來,然後仍擱在這個地方,寫了三首詩。可惜乾隆這三首詩寫得佶屈聱牙,全是不好認的字,咱們就不用知道了。
瀆山大玉海在製作時,有個配套的底座。萬曆七年,底座隨之一起流散。乾隆年間,瀆山大玉海回來了,但底座沒有一同搬來。估計當時有人偷懶,覺得東西太重,就沒搬。今天這兩個東西還不在一塊兒。這個底座今天在哪兒呢?在北京的法源寺,一直擱在那兒。它上面擱了一個清代的石缽。元代的玉甕底座上面擱了一個清代的石缽。乾隆十年是1745年,到現在250年過去了,玉甕和底座還沒團圓。以後有沒有機會,也未可知。
08 良工巧匠 如意吉祥
--明代玉器
中國進入明代以後,版圖相對比較小。元朝對中國的生產力破壞比較大,所以明初開始,朱元璋非常希望發展生產,過一種他理想中的農村生活。
【粗大明】
明朝對西域疆土的控制力很弱,最好的西域玉料的來源不是很通暢,跟前面的唐代、後面的清代完全不能比。由於它的玉料來源不暢,所以邊邊角角,過去可能不拿它做成品的玉料都被利用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明玉材料往往都不好,有綹裂、瑕疵,所以過去古玩行裡有一句話叫〃粗大明〃,這也是明代工藝的一個典型特點。
由於玉料的相對缺乏,人們主要追求的是數量,反而不追求質量,只要有就行了。我們過去窮也是這樣,東西吃飯都吃得多。今天吃飯不是按量取勝了,是按質取勝了。我今天吃的什麼,吃的質量高,不需要吃很多東西。那個道理都是一樣的。官方渠道諸多不便,促發了民間販玉,而且非常活躍,私人之間有很多貿易。因此,明朝出現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私人手中的玉往往比官府的還好。很多皇家的玉器反而不如民間的玉器精美。有很多私人不惜千山萬水跨過邊境去西域去販玉,能賺錢,所以私人的玉那麼老遠販過來一定要挑得很好,一定挑質量上乘的,所以私玉的質量往往高於當時的貢玉。
》
【萬曆皇帝的珍寶】
明朝最為精美的玉器,今天根據出土情況看,大多集中在晚期。此時社會相對富裕安定,經濟發達,皇帝、貴族和老百姓都在共享這個資源。我們都知道,十三陵的定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