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刻出韻味,這非常難。所以,在景泰藍上刻款不可能逮著誰誰刻,一定有專人刻。這樣一來,在鑑定中就可以有比較了。
【打了眼兒的花觚】
這些年來有大量文物回流,我就碰見過一件景泰藍花觚。這件花觚早年流落海外,曾經被人改成檯燈,為了走線,底部被打了一個眼兒。原本花觚的底部有〃景泰年制〃四字款,由於被鑽了一個眼兒,四個字裡有兩個字殘缺不全了。〃景〃和〃制〃是完整的,〃泰〃和〃年〃各缺了半個字。我就看著僅存的兩個整字、兩個半字,跟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景泰藍盒底的款作了個比較,一模一樣,恨不得就是一個人刻的。我當時看到這件東西非常激動,儘管它殘了,但殘有一個好處,價錢也便宜了。在收藏中一定要有個好的心態,要正視現實,你碰見什麼樣的東西,都得忍著。你不能說看見這個花觚底下有個眼兒,就不能忍,氣得要死,說:〃誰給打的眼兒啊?誰這麼無知啊?!〃五百多年來,無知的人多了,打一個眼兒很正常。
那麼,僅以現在的這個狀態來看,這件花觚從紋飾、造型、分量、款識,跟公認的景泰年間的盒非常接近,所以我當時非常興奮,跟人家討價還價,就把它買了,現在觀復博物館的工藝館裡展出。現在的修復技術非常高,本來可以將它底下的眼兒補上,但我沒有補。我覺得歷史留下的痕跡就讓它留下吧,這樣後人也能知道歷史上曾經的無知。當時的人如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