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凳是一種上床前踩的傢俱。我們今天家裡使用凳的一個簡單的功能就是增高,比如你夠高處,換個燈泡,拉個凳子就踩上去了,對吧?
凳子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凳子沒有方位感,它方便,可以從任意一個方向坐下去。椅子則不行,椅子有方向,必須從一個固定的地方坐下去。
後來凳子又出現了其它式樣,比如鼓凳,它是一個長圓的鼓形。鼓凳又叫繡墩,過去常繡一個繡片罩在凳子上面,所以叫繡墩。鼓凳是臨期性傢俱,我們的傢俱一般都是方的,屋裡就會感覺缺少變化。有一個圓形的傢俱,會在陳設上富於變化,視覺非常舒服。但鼓凳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因為它是鼓形,非常容易翻。坐的時候要極為小心。有一年,我去一個人家裡,那個人給我夠書櫃上的瓶子,他當時搬了一個鼓凳,踩上去就夠那個瓶子,我當時就差說一句,嘴裡不好意思說讓他小心。還沒說呢,那人連瓶子帶凳子全翻了,瓶子當場就碎了。所以,鼓凳坐著不安全。它在早期的設計當中,不是為了坐,更多是為了看。讓視覺獲得一個滿足,這是鼓凳一個設計初衷。
凳子的總體形制,從明到清,由長方轉向正方。明代的凳子長方形居多,清代的凳子是正方形的居多。後來就出現了鼓凳,還有橢圓凳、梅花凳、海棠形凳,都是為了裝飾我們的生活。再有就是板凳,屬非常常見的傢俱,城市裡非常少,農村非常多。還有午凳,原來是從北京話“杌凳”這個名字音變而來。
還有一種凳子,是比較寬大的二人凳,叫“春凳”。今天除了在一些邊遠地區還能看到,城市很少用了。春凳這個名字,來歷不明。有一種說法是春天來了,可以搬到院外去坐,所以叫春凳。還有一種說法是它過去跟春宮畫有很多不解的關係,所以它叫春凳。《紅樓夢》33回寶玉捱打以後,鳳姐就指揮小丫頭說“你們還攙著呢,都打成這樣了,走得了嗎?趕緊把帶藤屜的春凳抬出來,抬著寶玉走。”可見春凳比較大的,能躺下一個人。
最矮的一種凳子叫腳凳,也叫腳踏,踩在腳底下的,最符合它的原始的功能。古人很聰明,在腳凳的基礎上設計出來一種凳子,叫滾凳。
凳子中間有四個軸可以轉動,可以按摩腳底。當時的讀書人,一邊寫文章,一邊把腳在上面來回來搓動。今天不是有足底按摩嗎?古人早就有了,不花錢,自己做,這就是我們的滾凳。
這一講講的是中國的坐具,跟坐具息息相關的就是桌子、案子。下一講講中國的桌案。
05 拍案驚奇桌案
【舉案齊眉】
我們先講一個故事。東漢有一位名士叫梁鴻,有氣節,有文采,在當地非常有名。他的同鄉有一個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給他。孟光長得不好看,膚色比較黑,但特別有勁兒,史書上記載她能“力舉石臼”,像個舉重運動員。孟光到了30歲還沒嫁出去,她父母就問:“你為什麼還不嫁啊?”30歲很大了,不要說是在古代,就是在今天,30歲沒嫁出去的人,父母也得問。是不是?她回答說:“我非梁鴻不嫁。”梁鴻一聽這話高興了,心想:還有這樣的女子?那我就娶回來吧。我估計當時就是請媒人牽牽線,搭搭橋,也沒見過真人,就把孟光娶回來了。孟光很高興,就緊著飭,描眉畫眼。但梁鴻一見她這樣,就不高興了,連著七天沒有搭理她。孟光就慌神了,不知道因為什麼:怎麼娶了我又不理我呢?她就向梁鴻請罪。梁鴻說:“你描眉畫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得要個能過日子的老婆。”我估計他也不敢說你長得不好看,怎麼畫都沒有用。孟光說:“那我就不畫了,咱好好過日子。”於是孟光每天把飯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舉起。
這就是“舉案齊眉”的故事,這個成語也變成今天夫妻相敬如賓的一個象徵。這裡的“案”,當時就是一個托盤。今天的托盤就是一個盤子,當時的托盤“案”,帶有四個足,四足是縮排去的。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書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這種托盤今天日本還在用,日本很願意沿襲我們的古制。
【案和桌的區別】
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質區別。何為案、何為桌呢?一般來講,腿的位置決定了它的名稱,而與高矮、大小、功能都無關。腿的位置縮排來一塊為案,腿的位置頂住四角為桌。 除了形制上的區別,桌與案更重要的區別,是精神層面的區別。這個區別在哪兒呢?在於案的等級比桌高。
比如我們常說拍案驚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絕,都是比較高等級的情緒;如果我們說拍桌子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