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anron女士 《霍英東發跡史》一文, 文中說:霍英東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至少賺了100萬美金。 但很多人認為不止這個數。 1954年,霍英東用現金在銅鑼灣買下他平生第一幢大廈。 已掘得第一桶金的霍英東,該把他的投資方向指向何方呢?不甘沉寂 的霍英東,如今有可觀的資金做後盾,必有一番大的作為。 (詳情請參閱廣州出版社出版、冷夏著《一代商聖——霍英東傳》)

… 頁面 190…

第二十七章 滬商聚港 共執紡織業牛耳 香港紡織業的發展,滬商功勳彪炳。陳廷驊建立南豐紗廠,遂成香港 的棉紗大王。周文軒、安子介等人以染紗起家,旋即四面出擊,開紗廠、 布廠、成衣廠,成為同業的一匹黑馬。個人稱奇的是,這些後來成為商界 政界大人物的陳氏、周氏、安氏,沒有一個是來自上海灘的闊佬鉅富 香港的紡織製衣業 香港旱期工業起飛的資金和技術主要來自上海,而勞力主要來自鄰近 的華南農村。香港工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單純從轉口貿易中賺取 經濟收入到輸入原料加工成品,最後輸往世界市場銷售,從而賺取“附加 值”的轉變過程。 紡織製衣業是這種轉變過程中的先驅。 戰前,香港僅有少量山寨式紡織製衣工廠。 1950年,香港紡織製衣工廠逾500家,僱用工人2。5萬名,約佔製造業 僱員的30%。 1960年,香港紡紗廠逾30家,員工1。6萬名;織布廠逾300家,員工2。46 萬名;製衣廠689家,員工4。2萬名。其中製衣業發展最快,工廠比1950年 增長16倍,員工增長20倍,員工數佔整個製造業員工的18。8%。 紡織製衣業的發展,帶動香港整個產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香港的紡 織品出口,佔總出口量的30%。 從60年代起,香港更注重發展附加值高的製衣業,遂成為世界成衣中 心。1973年,成衣出口量首次超越義大利而摘取世界第一。1978年,雖然 不及義大利同年出口值的33。5億美元,以 33。2億美元而退居第二位,但在 世界製衣業強國如林的情況下,香港以一個彈丸之地的經濟區,到90年代 仍保持世界第二位,不能不是個奇蹟。 從80年代起,香港勞務成本高漲,廣東成為香港紡織製衣業的後方工 廠,紡織品仍可在國際上保持強大的優勢。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在50年代前,上海紡織品產量佔全 中國的一半以上。 上海紡織業遷港有兩次高潮。一次是香港淪陷前,當時上海淪為日偽 統治,而香港相對太平。這些在港滬商的紡織廠,一部分子抗戰勝利後遷 回上海,大部分因解放戰爭而留在香港。由於滬商的帶動,香港本地商人 開辦了一些山寨式織布廠。 第二次遷港高潮,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最初是舉廠南遷。解放軍 佔領上海後,主要是紡織人才及資金的流入。這一次遷港規模較第一次大 得多,並且遇到勞力資源豐富的大好時機——有幾十萬內地移民湧向香港, 廉價勞力取之下盡。 在香港政府推行工業化之前,香港的紡織業已有相當的基礎。在工業 化起步時,紡織業一馬當先,成為眾業中的明星,帶動了香港百業的發展。 在香港的華商界,從事紡織業的滬商率先打破粵商稱霸的格局。香港 是不擇細流、相容幷蓄的汪洋商海,只要有能力毅力,就能找到施展的舞 臺,逮住適宜的機遇,就可獲得應有的財富與地位。紡織業的滬商,有的

… 頁面 191…

躋身於香港百億富豪俱樂部;有的晉身兩局議員,顯赫一時,飲譽香江。 從事紡織業的滬商,實力及影響迄今仍居前茅的有陳廷驊、周文軒、 安子介等人。 涉足紡織 令人稱奇的是,上述三位捭闔香港紡織業的滬商,來香港之前,都不 是紡織資本家。 陳廷驊是浙江寧波人,父親是寧波的殷商。陳廷驊中學畢業,便早早 在父親手下學做生意。那時的上海商人,有半數是寧波籍人,另一半來自 杭嘉湖 (杭州、嘉興、太湖)平原。 父親說:“要想成大事,非得去上海不可。”十幾歲的陳廷驊便坐船來 到上海。陳廷驊做事踏實,加上父親在上海的寧波幫老關係頗多,才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