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料,這架“天皇號”,是其中唯一沒有武裝的一架,當時並不在對華作戰的序列之中。在它被擊落的前三天,還曾經運送日本高松宮親王從東京前往廣島呢。

1-3帶有日軍標記的義大利菲亞特BR…20重型轟炸機

日本陸軍怎麼會使用義大利的轟炸機呢?而沒有武器的“天皇號”又怎麼會飛到中國來被打下來呢?

事情巧得很,這種轟炸機出現在中國戰場,正和這位在“天皇號”上被打下來,而且死於隨後戰鬥中的日本陸軍航空兵少將渡邊廣太郎有極深的關係。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這位渡邊不死在這次飛行中,他大概也會很快獲得少將軍銜,只不過隨後又可能吃官司。一切,都和這種轟炸機有關。

渡邊廣太郎,日本陸軍大學24期優等畢業,長期擔任日本航空兵團兵器開發方面的領導職務,陣亡時職務為日本陸軍航空兵團兵器部部長、陸軍大佐(死後追晉陸軍少將)。渡邊1937年8月受命擔任日本赴義大利軍事裝備採購團團長,購買イ式重爆,就是他負責的。渡邊之所以受到這樣的任命,是因為他曾經在義大利留學多年,是日軍中少見的義大利通。

日本方面之所以有意購買這種轟炸機,是因為經過幾個月的戰鬥,日軍發現其轟炸機部隊在長程作戰中的表現差強人意——這是個客氣的說法,不客氣的說法就是中國地方太大,而日軍轟炸機部隊只要飛得遠些,就會被打得稀里嘩啦。日軍總結說,現有的幾種轟炸機,在對華作戰中都不適合承擔遠端作戰任務。不幸的是,中國的持久戰恰恰是以空間換時間,戰線越來越長。這樣,日軍急需一種能夠進行遠距離、大當量轟炸的新型機種。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軍事專家們始終有一個琢磨不透的事情,那就是日本很早就開始把美國和中國作為自己的假想敵,但日本在開發大型轟炸機方面始終投入不多,沒有什麼建樹。這和日本海軍大量製造戰艦,積極準備和美英作戰的表現大相徑庭。事後,人們才明白,原來日本陸軍和海軍是日本帝國的兩條鐵軌——平行永不相交。日本海軍的確是以美英為主要假想敵積極備戰,但大型轟炸機只能使用陸上基地,因此在開發方面自然是日本陸軍做主導。不巧的是,日本陸軍的將軍們打仗從來不看對手,個個長著裝滿了白刃戰自殺衝鋒一類思維的榆木腦袋,認為無論對誰只要抱定了武士道精神就百戰百勝。他們認為戰爭中精神是第一位的,至於裝備嘛,只有缺乏皇軍那種武士道精神的國家才會重視。所以,自始至終不把高技術兵器的開發當作重點。於是,日本陸軍開發出來的裝備,都多少有些不倫不類。戰車,比如典型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各國中是最袖珍型的;飛機,比如干預海軍設計獲得的一式陸上攻擊機,外號“日本造打火機”——一打就著啊。日本重型轟炸機的發展,自然也落在了時代的後面。

於是,日本對華戰爭開始的時候,能夠用於遠端作戰的轟炸機,可謂屈指可數。

當時,日軍使用的最典型的兩種轟炸機,一種是九六式中型轟炸機,一種是九三式重型轟炸機。

九六式陸上中程轟炸機,是日本海軍1936年6月正式開始使用的長程雙發攻擊機,航程倒是比較充裕。1937年8月13日上海開戰後,由於日軍暫時沒能控制大陸機場,駐紮在臺灣的日本鹿屋、木更津兩航空隊的九六式轟炸機從臺北起飛,對中國大陸上海、杭州等地進行“越洋轟炸”,日本輿論喧囂一時。

然而,喧囂一時的背後,卻是巨大的損失。在中國空軍的奮勇迎戰之下,日軍的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按照日本航空史學專家野原茂《史上空前的“越洋轟炸”敢行之勇者》一文(《丸》雜誌648期)記載,僅僅8月13、14、15三天,日方就被擊落12架(含返航中墜毀的3架),九六式中型轟炸機,被擊傷不能再戰的,僅15日一天就超過10架。三天後,兩個日本航空隊被迫暫停這種半自殺式的攻擊。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3)

在八一四空戰中,被高志航率先擊落的是日軍陸屋航空隊領隊指揮官新田慎一中佐。新田綽號“兇猛之熊”,是日本著名試飛員,也是“戰鬥機無用論”的狂熱信徒。在這次戰鬥中,他為自己的理論付出了最合理的代價。而新田慎一的老師,日本鹿屋航空隊領隊指揮官,後擔任第十三航空隊領隊指揮官的得豬治郎中佐,1938年4月26日在實驗新戰法單機突襲武漢的戰鬥中被擊落陣亡。得豬是九六式中型轟炸機首席試飛員,曾經留學德國,也是日本航空理論的學者之一。得豬、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