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2部分

譯成漢字的羅瑪帝國和埃及國的書籍分期刊登出來,多多少少吸引了一批文人墨客前來閱讀。

按照謝信提出的‘吞噬’二字基本要素,所有的文人墨客都知道如何瘋狂的汲取其他民族的優勢思想和學問,同時剔除掉一些關於政治、特定民族思想,以及可能反吞噬華夏民族的糠糟。

不得不說,外國在物理、數算方面多少有了些成果,結合華夏本土的書籍互相印證,不斷提高,對於在學問道路上不斷前進著的人而言,這是一種幸福滿滿的感覺。

而這些翻譯過的書籍,經過篩選之後,大部分都存入了華夏書院的藏經閣之中。說到底第一個帶頭購買並且翻譯的,也是謝信本人,其他書院還真的不好和謝信搶。

不過謝信也沒有打算獨佔,只是把原本和翻譯本另外找了個區域存放。至於翻譯本的複本,誰若是想要可以花錢過來購買,華夏書院那是絕對歡迎的。

分割線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在大漢帝國喜氣洋洋的時候。華夏共和國境內,卻是顯得有點躁動不安的趨勢。

原因無他,還是因為大食國軍火貿易的暴利。

隨著華夏共和國,與大漢帝國的互市開展,不少華夏共和國的商人都從報刊上面得知了這個盛事。看著一份份有關大漢帝國,在大食賺了多少多少的報道,你叫他們就不心癢癢?!

同樣都是商人,他們只能夠透過幾個專門的互市地點,和大漢帝國進行單項交易。而在他們的東方、南方和西方,萬里都看不到個人煙,就算有也是很原始的部落,根本語言不通,更談不上貿易了。

司馬懿也曾經打算從中南半島向西,但是卻驀然發現西方的極致便是大漢帝國治下的天竺國,那裡鎮守著國防軍的勁旅,絕對不允許華夏共和國跨雷池一步。

當然司馬懿也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撕開一道口子,甚至佔據整個印度半島,但是他們的本土,必然會受到南下的帝國軍隊的猛擊。一個不好,就得背井離鄉,從已經變得富庶的江南地區,搬遷到陌生的印度半島去了

正因為有這個顧慮,所以司馬懿不會攻列印度半島,他治下的那些世家大族同樣不會允許他那麼做!

很遺憾的是,雖然華夏共和國的總統是司馬懿,而且根據新憲法的規定,這位總統的權力已經和皇帝沒什麼區別了,但是涉及根本利益的情況下,直接佔據了議會所有席位的世家大族,是不會允許司馬懿乾綱獨斷的。

所以,西去不行,東南兩個方向又沒有市場,華夏共和國唯一能夠進行貿易的就是大漢帝國,偏偏互市就那麼幾個地方,經商的人一多,貨物被壓價就壓得很厲害。

借道?當初華夏共和國獨立的時候,又問過大漢帝國麼?!

若非是給那些仙人妖怪的面子,當然還有一些見不得光的目的,大漢帝國早就派人南下,把該屬於他們的地方全部奪回了。

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商人們的情緒自然會變得躁動不安。南北經商收入的差距,更是讓這些商隊背後的世家非常不滿。

更別說,很多商人聚會的時候,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商會,抱怨著要想辦法加快和大漢帝國的合作,以期徹底開發市場。這個言論很快被其他商會認同,最終被他們背後的世家認同。

大家都覺得,南北其實是一脈相承,本來就不該分彼此。就算政治思想和政策,主要也是利益的述求有所不同,但是在經濟文化上還是有不少可以合作的地方的。

早些時候,大漢帝國提出的文化方面進行合作,並且表示,只要共和國答應這點,那麼互市的範圍可以擴大。

司馬懿覺得這會導致華夏共和國被同化,這會‘動搖國本’,所以拒絕了。實際上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為了擴大互市的範圍,甚至解除互市的限制,很多世家都在考慮著要不要接受這個條例。

從各方面來看,只要本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那麼就算文化上被動一些,國民的向心力是不會動搖的。尤其若是互市開通,大家賺的錢都增加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那麼大家也只會把這個決定,看做是共和國的良政。

誰也沒注意到,這些帶頭慫恿的商隊,有一些實際上早已被大漢帝國給滲透,而更多的則根本就是大漢帝國派來的情報人員,也就是間諜。

潛伏數年,用兵一朝,實際上就那麼簡單!

最終,議會聯合各界商人和集體向總統施壓,就連軍方的將領也開始動搖的情況下,司馬懿最終選擇妥協。

他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