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仁自己也是進士出身的一員,當年中了舉人後考進士的艱辛也是有所體會的,因此沒有再堅持。
“閣老,你還記得鍾師傅獻上得那份世界地圖麼,大明艱難蹣跚之時,西洋人卻四處侵蝕,對大明虎視眈眈。時不我待啊!”
溫體仁想起那世界地圖上各處標出來的內容以及目前西洋人四處出擊的情況,如果大明還因循守舊,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做事,怕是來不及。自己有生之年,怕也不能看到大明揚威海外了。
溫體仁想到這裡,振奮起精神,對崇禎皇帝道:“多虧陛下提醒,老臣魔障了。”
相對其他人來說,溫體仁的一個好處是不朋黨,他是個孤臣。因此他對於進士出身的關係網之類並不是很看重。
崇禎皇帝見溫體仁被自己說服,算是鬆了口氣,然後詳細問了當時內閣的情況。
溫體仁已經轉變了思路,自然就不會再保留,向崇禎皇帝全盤說出了當時內閣的情況。
周延儒的反應最是激烈,之所以如此,其實也和他本人有關。因為周延儒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這是他官場賴以生存,高別人一頭的資本。如今要是舉人都能得高官,那麼誰還在乎進士不進士呢。
在歷史上,左應選在當了薊州兵備道山東按察司僉事之後,最終也還是被當時已是首輔的周延儒唆使直隸巡按御史甘學闊和順天巡撫傅宗龍彈劾左應選,雖有河南府推官湯開遠為之訴冤,但最終還是謫戍汾州府。
進士牴觸舉人為高官的事兒,絕不只是周延儒一個人的態度,這是大明官場的一個潛規則。
崇禎皇帝在歷史上屢次下詔各級官吏薦舉人才,然而士人卻多有顧慮,以致應徵者寥寥無幾。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劉城字伯宗,貴池人,少負雋才,與吳應箕齊名。
其友人勸他國事艱難,皇帝求賢,讓他出山。但劉城直接拒絕了,理由就是他只是舉人,和進士去爭官,做事會被下絆子,和他們同流合汙又做不到,還不如不出山做事的好。
劉城乃一代才學之士,名高望重,尚且不願以舉人身份與進士共事,一般非進士出身者的尷尬境地就更可想而知了。
可見,到明末的時候,進士群體在整個官僚體系中的獨重地位是相當的嚴重了。
溫體仁想著內閣的情況,思索著怎麼開啟內閣進士群體的缺口。
第三百二十一章 三千營的考驗
他想著從周延儒當時的態度來看,周延儒是絕對不會同意左應選再次被提拔。
於是,溫體仁給了崇禎皇帝一個建議道:“陛下,目前底層官吏緊缺,這些都是合適舉人的一些職位,不如提前進行今年的鄉試。而南京府的鄉試,按慣例,都是由陛下欽定翰林、內閣學士前往主持。陛下指派玉繩前去,一則也是慣例,二則在內閣就少了一份阻力。”
崇禎皇帝想想覺得可以,一大批舉人裡總有一部分不會再繼續考進士而選擇出仕為官,剛好可以填補下層官吏的空白。
因此,他點頭同意了溫體仁的建議。
他們誰也不知道,周延儒比歷史上早去了江南,又給朝廷惹出了麻煩。
幸虧鍾進衛之前再三有過強調,有東廠的人一直在盯著,最終才沒有演變成歷史上的局面。
溫體仁接著又給崇禎皇帝講了接下來的思路,他會先去私下拜訪他的老師,統一意見後再在內閣強行透過,應該問題不大了。
崇禎皇帝不得不要先說服內閣,是想讓左應選出任永平巡撫,負責永平所轄區域的防禦和重建。這光是出中旨的話份量不夠,就算左應選接旨,其他官員也很可能不服而拒絕配合,這樣只會弄巧成拙。
這事議完之後,崇禎皇帝又傳詔孫承宗一起商議明日之事。
第二日清晨,京師城外勤王軍營地忽然有了大的動靜。
一隊隊計程車卒列隊開出營地,前往白杆軍警戒的臨時校場。
和上次不一樣的是,此次出營計程車卒都是騎卒,並且騎軍中的參將以下將官全部隨本隊行動。
幾萬人馬列隊完畢後,副將以上到各路總兵也前往校場。不過他們並沒有上到點將臺上,而是站在點將臺的臺下兩邊。
排在前面的王二看著這陣勢,嘴動身不動地小聲對站他左側的胡浩道:“胡哥,這陣勢好像比當初步卒選拔時的更大。”
“別說話,小心巡邏兵。”胡浩同意王二的說法,但現在氣氛肅穆,這時候要因軍紀而被抓的話,怕是一輩子的事情,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