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由於上述種種措施,使CG47級艦的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與裝備技術進步同步的效果。CG47級艦受建造年代的限制,船型隱身性考慮不足是CG47級艦的美中不足之處。

蘇聯第一代肯達級導彈巡洋艦 '本章字數:2282 最新更新時間:2009…06…02 11:00:00。0'

58型“肯達”級導彈巡洋艦

本型全部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生產,原計劃生產12艘,最後完工4艘。

“肯達”級總體上採用長首樓線型,艦首尖瘦且狹長,首甲板向末端有小幅上翹,並有輕微外飄,尾部呈圓形。首樓的長度大概佔到全艦總長的三分之二,並集中了大部分上層建築。首樓幹舷較高,且於艦橋兩側起至尾樓甲板有明顯的折角線。本級艦標準排水量4330噸,滿載排水量5380噸,全長142米,艦寬16米,吃水5。1米;動力系統由四臺KVN…95/64型蒸汽輪機加兩臺TV…12型汽輪機組成,總功率90000馬力(66150千瓦),另外還有兩臺總功率1000千瓦的DG…500型柴油發電機和兩臺總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渦輪發電機;採用雙軸雙槳推進,最高航速34。5節,巡航航速14節,續航力3500海里/18節;海上最大自持力10天;人員編制339人,其中軍官27人。

本級艦一前一後裝備兩套P…35“進步”(SS…N…3B“萼片”)艦艦導彈,採用SM…70型並排式四聯裝發射裝置。該導彈長10。9米,彈徑0。86米,翼展2。58米,發射重量4500千克,動力為一臺渦輪主發動機和兩臺固體火箭助推器,飛行速度1。3馬赫,最大射程500千米。SM…70型發射裝置長11。5米,寬8米,高5米,在水平面內可轉動180°,在垂直面內可上揚約40°。除置於發射裝置中的8枚待發導彈外,“肯達”級在上層建築內還設計了專門的貯彈庫,另存有8枚導彈,隨時可以為艦艇進行二次裝填。“肯達”級雖未設定有機庫,但艦尾甲板卻可停放一架卡…25RTS(卡…25電子戰型),主要用於截獲目標,為艦載反艦導彈提供目標指示和中繼制導。

在首部“進步”導彈的前面,是一套使用ZIF…101型雙聯裝發射架的M…1“波浪”艦空導彈系統,系統共配備有16枚V…600型(SA…N…1“小羚羊”)艦空導彈。“波浪”的原型是陸基的SA…3,其彈長6。7米,直徑0。7米,翼展1。5米,射程31。5千米。在“波浪”的前面,佈置有兩座RBU…6000“龍捲風”…2型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兩套裝置共配備RGB…60火箭深彈96枚。另外,艦體中部舷側的兩座TTA…53…57…比斯型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尾樓上“進步”導彈的後面是兩門梯次佈置的雙聯裝AK…726型76。2毫米全自動多用途艦炮。AK…726身管長為60倍口徑,射程15千米,射高1000千米,初速900米/秒,仰角80°,射速90發/分,彈丸重6千克。

進入80年代後,58型四艦在進行現代化改裝時,先後都在前煙囪兩側加裝了四座AK…630型近防炮,並且還在前煙囪後的兩套魚雷發射裝置的中間新增了一個雙層甲板室。

雷達方面,兩個塔式桅頂裝有兩部MR…300“安加拉河”(“頭網A”)雷達,其主要功能是對空搜尋和見識,還可以為控制艦炮和導彈的其它火控雷達提供目標指示。“肯達”級主桅雷達在80年代的現代化改裝後形成了一下三種配置方式:

一,“戈洛弗柯海軍上將”號和“格羅茲尼”號配置不變;二,“福金海軍上將”號在後桅頂換為一部新型的MR…310“安加拉河…A”(“頭網C”)遠端對空搜尋雷達;三,“瓦良格”號使用兩部“頭網C”替換了原來的“頭網A”。

前桅“頭網”下的前支平臺上安裝的是“頓河”導航雷達,後換裝為一部“頓河2”雷達。

在前桅中上部的前支平臺和後桅中上部的後支平臺上安裝有兩部4R44“二項式”(“雙杓”)火控雷達,它是SS…N…3B導彈專用配套雷達,只見於“肯達”級和“克列斯塔Ⅰ”級。“雙杓”系統由兩部各自independence ,採用不同工作頻率的雷達組成,天線系統包括兩架上下同軸旋轉的天線,它們安裝在同一個球形座架上,一上一下,天線外形為橢圓網狀拋物面反射體,背後有平衡翼片,兩部天線各由上、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