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6部分

時期整個美國潛艦部隊的戰果。二次大戰結束後,荷蘭繼續不假外力地自行建造潛艦,使他們能持續擁有最尖端的水下兵力。而荷蘭今日潛艦科技的成就,則必須從本文的主角旗魚級(Zwaardvis class)大型柴電攻擊潛艦說起。

在1960年代,荷蘭決定開發新一代的傳統動力攻擊潛艦,與當時延續自二戰的潛艦設計有極大的不同。這種新一代潛艦的構型乃參照美國在1950年代末期推出的白魚級(Barbel class)柴電攻擊潛艦,後者是當時美國一系列劃時代高速柴電潛艦之一。當時潛艦的主流設計(包括美國幾艘最早的核能潛艦)仍沿襲自二戰時代,潛艦的外型與水面航行的船艦類似,而且多采用雙軸推進。白魚級則採用近似圓柱斷面的艦體以及淚滴型流線艦型,結構為單殼構造,帆罩構型也單純化與流線化,艦尾設有十字形尾翼,唯一的一具螺旋槳位於艦尾最末端,潛航阻力遠遠低於先前的潛艦,而之後美國所有的核能潛艦(從飛魚級起)便都採用這種基本造型。除了荷蘭新造潛艦之外,日本在1970年代推出的渦朝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也參照白魚級的構型。

1965年,荷蘭正式訂購兩艘新一代潛艦,首艦名為旗魚號(Zwaardvis S…806),二號艦則為Tijgerhaai號(S…807),兩艦分別於1970和1971年下水,並在1972年8月與10月先後成軍,成為當時歐洲罕見的新構型潛艦。旗魚級沿襲前述白魚級所有的構型特徵,唯前水平翼改設在帆罩上(白魚級將其設於艦首)。旗魚級的潛航排水量在2600ton以上,在傳統動力潛艦中算是非常大的。旗魚級的艦體以美製HY…80高張力鋼板製造,最大潛航深度在220m以上,據信可達300m。動力方面,旗魚級擁有三具可輸出4200軸馬力的Werkspoor RUB 215柴油機以及三具與之搭配的980kw發電機,配備兩組電池,水下推進則依賴一具輸出5100軸馬力的Holec推進電動機,帶動單軸五葉片螺旋槳,潛航速度達20節,水面航速為11節。由於艦體較大,能容納較多燃油,旗魚級擁有出色的續航力,用呼吸管以9節速度能航行10000海里。旗魚級寬敞的艦體也提供較佳的適居性,全艦人員編制為65至67人。

在完工之初,旗魚級的最主要射控裝備為Signnal的M…8魚雷射控系統,水下偵測裝備為Krupp Atlas的DSQS…21主/被動中頻搜尋與攻擊聲納與Krupp Atlas的中頻被動測距聲納,並配備Barr & Stroud CK…027搜尋潛望鏡與Barr & Stroud CK…077攻擊潛望鏡各一。旗魚級的帆罩後方裝有一個大型整流罩,以容納聲納訊號接收器,這是旗魚級顯著的外觀特徵之一。旗魚級的其它電子裝備包括一具英制Type…1001導航雷達以及Argo 700電子支援系統等。武器方面,旗魚級的艦首裝置了六具533mm魚雷管,艦上魚雷艙可容納14枚魚雷,使用美製MK…37、48與NT…37等魚雷。旗魚級的魚雷管為游出式,故無法發射飛彈或水雷。在1980年代末期,荷蘭為旗魚級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壽命中期翻修與改良,包括將聲納系統換裝為Thomson Sintra Eledone的主/被動中頻搜尋與攻擊聲納以及一具GEC Avionics Type…2026被動拖曳陣列聲納,並加裝Signnal Gipsy潛艦戰鬥系統。Tijgerhaai號在1987至1988年進行了改裝,而旗魚號則在1989至1990年完成這次改良。

整體而言,荷蘭海軍對旗魚級在服役生涯中的表現極為滿意。在1970年代,荷蘭依照旗魚級的設計大幅改良而成為海象級,總共完成了四艘;此外,臺灣也在1980年代向荷蘭訂購了兩艘改良自旗魚級的潛艦,也就是海龍級。相較於旗魚級,海龍級擁有更精良的電子裝備、作戰系統以及更大的魚雷籌載量。由於另有專文介紹海龍級與海象級,在此就不予贅述了。19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東西冷戰不再,故歐美各國國防壓力驟減,競相裁軍與縮減國防預算。荷蘭三軍也在此時大幅縮減規模,並拋售大批武器,而兩艘旗魚級也在此時由於海軍規模縮減而除役,存放於RDM鹿特丹船塢等待買主。最初馬來西亞曾考慮購買兩艘本級艦,不過隨後的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使得馬來西亞所有軍購案都暫緩。隨後馬來西亞決定同時採購新造潛艦與二手潛艦(約各兩艘),經過一輪激烈較勁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