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定位、攻擊、消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與對空防禦相比,航母的對潛防禦相對較弱,以美軍最現代的大型航母為例,一個航母戰鬥群擁有S…3A反潛機10架,SH…60B反潛直升機8架,再加上直接警戒艦艇上攜帶的少量反潛直升機,很難全天候、全時間、全方位地對航母活動海域進行周密地反潛警戒。航母編隊編成內的艦隻較多,而且還有水下的潛艇和空中的飛機,組織指揮複雜,容易出現對水下空間搜尋的空白區;航母編隊內部眾多的噪聲源,常使搜潛聲納工作條件惡化,對水下潛艇識別困難;特別是在航母編隊的潛艇活動海區,為了防止誤傷,即使反潛飛機發現了潛艇,一般也不敢輕易進行攻擊。在二戰中,就曾多次出現過這類情況,讓攻方潛艇佔領了有利的攻擊陣位。航母本身具有不少類似機庫之類的大容量艙室,這些艙室大量進水會導致航母浮力儲備和穩定性的喪失。二戰中,被潛艇擊傷的航母只佔全部受傷航母的23。7%,擊沉的卻高達40。5%,說明潛艇發射的魚雷對航母作用顯著。在艦載飛機起飛著艦時,航母必須迎風高速行駛,而在準備下一波飛機放飛時,速度較慢,且航向和航速都比較固定,這也為速度相對較慢的潛艇佔領有利攻擊陣位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現代潛艇裝備的發展,也為潛艇突擊航母提供了可能。在二次大戰中,潛艇攻擊像航母這樣的大型戰鬥艦艇,首先必須突破層層警戒,而現代潛艇裝備的飛航導彈、遠端線導/自導魚雷,可以在航母的直接警戒或近程警戒之外就能佔領攻擊陣位,進行準確的攻擊。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水下航速與大型水面艦艇的航速(巡航速度)不相上下,能從各個不同的方向佔領有利的陣位,而且可以多次戰位攻擊,必要時還可以實施追趕攻擊。潛艇速度的提高,噪聲的減少,下潛深度的加大,再加上遠射程的武器,其行動的隱蔽性,攻擊的快速性突然性將進一步增強,必將對航母等大中型戰鬥艦艇構成現實的威脅。據美國國防部《AD867847》報告透露的情況來看,潛艇與航母的交換率為3…5:1。即損失3…5艘潛艇即可擊沉1艘航母。為此,在對敵敵航母編隊組織突擊時,使用不少於3個潛艇戰術群的兵力(7…8艘潛艇),方可達成預期的作戰效果。也就是說,在組織對航母編隊的突擊中,即使損失2個潛艇戰鬥群的兵力(5艘左右),只要有1個潛艇戰術群的兵力(2…3艘)突破航母編隊的直接警戒而佔位攻擊,即可達成將航母擊沉重傷的指標。
潛艇攻擊航母的作戰行動,首先是潛艇兵力從基地或海上向待機地域展開。即當上級下達使用潛艇兵力打擊航母的命令後,應根據潛艇兵力所處的位置迅速組織潛艇兵力從基地或從海上向預定的潛艇作戰海域展開。打擊航母應選擇隱蔽性好、機動性強、突擊威力大的潛艇。可選用常規動力飛航導彈潛艇、遠端魚雷潛艇、低噪聲的潛艇和核動力魚雷潛艇。其次是必須慎重確定打擊航母編隊 的海域和時機。打擊航母編隊的海域應選擇在有利於潛艇兵力活動,且航母編隊最有可能活動的海域或必經之地。突擊的時機通常應該選擇在航母進行飛機放飛和接收時;綜合補給船為航母補給時;海上氣象條件惡劣時;航母反潛警戒部署被打亂或分散時等時機。再次要隱蔽突破警戒,佔領發射陣位。由於潛艇使用的武器最大射程還不夠遠,潛艇佔領發射陣位必須突破航母編隊二、三層反潛警戒才能得以實現。因此,突破警戒的行動要充分利用航母編隊各層警戒兵力之間存在的時隙。條件具備時,可以武器的突破代替兵力的突破,充分發揮遠戰火力的威力,對敵實施超視距攻擊。第四是要周密組織潛艇兵力撤收。在突擊敵航母后,潛艇兵力的行動將在很大程度上處於暴露狀態,敵編隊中以及其它支援的反潛兵力必然會向暴露的潛艇進行瘋狂的反撲。此時,潛艇兵力應迅速採取大深度隱蔽行動,儘快撤離,如有可能,可組織遠端航空兵對敵實施襲擾、打擊或佯攻、掩護潛艇兵力撤離。
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又稱潛水艇。海軍的主要艦種。具有良好的隱蔽性,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較強的突擊威力。用於攻擊陸上戰略目標,大、中型水面艦船和潛艇,襲擊海岸設施和陸上重要目標,以及佈雷、偵察、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
潛艇按戰鬥使命區分,有戰略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按動力區分,有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按水下排水量區分,有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按艇體結構形式區分,有雙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