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5部分

元,插頭/插座統一而易於插拔,供電可靠,大量採用可靠性好的數字式器件。因此,APG…66(V)在戰地條件下可快速更換修理。對於解放軍來說,當時面對著敵人立體化大集團進攻的威脅,更需要截擊機長時間連續作戰,需要儘可能減低故障趴窩的機率。

APG…66(V)藉助脈衝多普勒技術,能夠在地面雜波干擾中搜尋並鎖定目標,從而發起攻擊。老式單脈衝體制的雷達,基本無法做到這一點。APG…66(V)的工作狀態很齊全,空空模式例如格鬥、快速搜尋、自動截獲、自動跟蹤等。空地模式包括真實波束、8:1 的多普勒波束銳化、地圖鎖定、對海搜尋跟蹤等。因此 APG…66(V)奠定了 F…16 良好的火控基礎。在這一基礎上略加發展後,F…16C/D 型就具有了完善的空地作戰能力。

殲…8Ⅱ最初的火控系統,限於雷達體制,僅能對付中高空目標。這也是米格…23、F…104 等典型第二代戰鬥機共同的特點,一般只有上視能力,無法下視探測。有了 APG…66(V)這樣雷達,殲…8Ⅱ才能夠有效的攔截低空突防的敵方飛機和導彈,例如當時已大量裝備蘇軍的圖…22M“逆火”轟炸機和蘇…24 戰鬥轟炸機。

當然 APG…66(V)也有其缺陷:探測距離偏近,最初甚至沒有連續波照射器,無法使用 AIM…7“麻雀”等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APG…66 發展到 APG…66 ADF 型後,F…16 才能使用 AIM…7。直到改裝搜尋距離增大 50%的 APG…68 雷達的 F…16 新型號出現,“戰隼”才真正具有了超視距空戰能力。對於承擔截擊任務的殲…8Ⅱ,真正適用的雷達其實是 APG…68。不過美國當時並不會提供該雷達給中國。

座艙顯示系統

先進火控要包括適當的輸出顯示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美方為殲…8Ⅱ座艙增加了多種顯示裝置,包括下視顯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 MFD)和新式平視顯示器(Head Up Display System HUD),具體型號不詳,估計類似 F…16 相應部件。F…16 的下顯是高解析度、高亮度的電視/光柵顯示器,採用先進 CRT 和光學濾波技術,可顯示包括多種模式的雷達成像、字母數字和符號疊加輸出等。F…16 下顯還可以輸出電視制導武器相關影片影象,但“和平典範”並無加裝對地制導武器的計劃,因此改裝的火控應該不包括這一部分功能。而殲…8Ⅱ原有的顯示手段僅為簡單的波形輸出和機電儀表,功能單一,更無法滿足光電制導對地武器的需要。

以往老式的光電瞄準具僅能為飛行員提供簡單的瞄準光環。飛行員透過標示和經驗上預知的目標尺寸進行估算,測距、攻擊精度都較低。還得需要經常低頭檢視座艙儀表資訊。改裝新型平顯後,殲…8Ⅱ飛行員可直接讀取火力控制、飛行資料、雷達資訊和機動能量管理資訊。空對空作戰時,飛行員可透過平顯看到目標,同時看到投影疊加的雷達目標截獲指示符號、瞄準光環、最大/最小發射距離指示、瞄準操縱點、彈丸示蹤線(熱線)和速度向量。上述提示資訊在作戰中能成倍數的提高飛行員工作效率,例如投擲航空炸彈時,飛行員只需觀察目標以及平顯上火控系統輸出的瞄準操縱點,按指示適時按下發射鈕,投出炸彈,即可準確的命中目標。巡航時平顯顯示方位、速度、高度和操縱訊號等,可減低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1553B 匯流排

1553B 標準對於軍事愛好者來說可能有幾分陌生。筆者認為“和平典範”中,1553 標準是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它,之前提到的雷達、導航系統的改進計劃,等於空中樓閣。

上世紀 60 年代時,由導航/平顯/武器瞄準系統(INS/HUD/WACS)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配上遠距空射武器,使戰鬥機如虎添翼。但作戰資訊資料總量暴漲,而裝置間介面各異,互聯協同難度大,成為作戰效能的瓶頸。同時,由於缺乏統一標準,開發、維護和改進的成本不斷上升。於是 1973 年後,美軍方先後公佈 MIL…STD…1553A(USAF)標準和 1553B 改進標準。粗略的說,單個機載電子裝置就類似於計算機區域網 LAN 中的單個計算機,1553 標準類似於通訊協議,堪稱現代作戰飛機電子系統的“脊樑骨”。其核心就在於“標準”二字。有了 1553,雷達光電探測、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