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騎兵十一萬五千餘,自呼倫貝爾那達慕會場出發,兵分兩路,一路由科爾沁大王子統帥,兵力近三萬餘,擦著察哈爾的邊界,循黃水河南下,抵達四子河之忽然轉向,直撲呼和浩特;另外一路則由布林亞格瑪親自統帥,兵力約九萬左右,自長水而上,越伊林、二連浩特進入烏里雅蘇臺,連續攻破圖古裡克、慕呼爾嘎順等聚落,一路西進,兵勢犀利之極,沿途各部族紛紛驚駭萬分,或改旗易幟臣服科爾沁,或全部落一齊西遷,以避戰火。
歷經一個多月的試探和接觸之後,東蒙古聯軍主力和準葛爾大軍終於在諾莫渾山一帶正面接觸,出乎布林亞格瑪的意料,雖然葛爾丹在山西吃了大敗仗,並且在草原上威信大跌,但西蒙古諸部依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背叛,葛爾丹逃回草原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就內集結起了一支七萬餘人的大軍,與科爾沁的東蒙古聯軍進行會戰。
這一點確實令人感覺非常奇怪,按照道理來說,象葛爾丹這樣原本位置就不甚牢固,而且還吃了大敗仗的大汗,應該是很難號令諸位草原豪強的,但是這個時候卻稍稍有些不同,一個是準葛爾部並沒有在山西輸光所有的本錢,昔日劫掠山西的蒙古大軍雖然有六萬之眾,但相對來說也只是一支偏師,為了防備科爾沁、土謝圖部的反攻以及震懾草原各部,葛爾丹依然在包頭、呼爾浩特、鄂爾多斯、土爾厄扈特以及咯爾咯等地區駐紮了相當的部隊,總兵力堪堪六、七萬,而更為重要的是,布林亞格瑪在吞併土謝圖這件事情上實在是做得非常失敗。
昔日的土謝圖強大非常,統轄著廣大的地域,與準葛爾、科爾沁並列號稱蒙古三雄,現在的伊克昭、土爾厄扈特乃至三音諾顏和車臣部等從屬於他,現在雖然為準葛爾擊敗,逃遁東蒙古,但百年以來的威信,卻也不是一日之間就能抹殺,土謝圖臺吉圖門烏熱才具不高,不論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沒什麼建樹,但他為人確實不錯,性格寬宏,對屬下的部族很好,擔任汗王以來,曾多次減免從屬部落的貢賦,甚至在災年的時候,還把自己的草場讓出來給弱小的部族放牧,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老好人”,實際上現在扈從於葛爾丹的許多部落雖然背叛舊主,但也只是迫於形勢,內心裡倒是對土謝圖仍有感情,這次土謝圖兵敗逃亡,託庇於科爾沁帳下,布林亞格瑪卻趁勢吞併——吞併也就罷了,問題就是吞併的手段實在是太過難看,手段殘忍不說,還讓土謝圖跑了一個繼承人,確實是令人有些看不起,同時也令這些部落的汗王寒心——若是科爾沁戰勝葛爾丹之後,會不會以他們曾是土謝圖從屬部族的藉口,從而大肆吞併呢?!
這次葛爾丹聚集兵力就有一個口號,因為蒙古語發音複雜的關係,軍統衙門的特務聽得不是很懂,但大概的意思倒也明白,就是說葛爾丹號召各部,為土謝圖汗圖門烏熱復仇,說要奪回被布林亞格瑪吞併的部眾,還給著名的美女、“草原之月”寶日龍梅公主殿下,重建土謝圖。
老實說這個口號讓葛爾丹喊出來確實顯得非常荒謬,但這個世界上大多事情都只需要一個藉口就行了,於是布林亞格瑪的西征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經過五天的激烈戰鬥,三萬多蒙古勇士永遠的躺在了諾莫混山下,與千百年來無數次草原爭霸戰一樣,雙方根本沒有因為大家都是同族的而手下留情,恰恰相反,戰鬥的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了對外戰爭,每役不留降卒,而於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戰爭雙方都大規模裝備了火炮和火槍,東蒙古聯軍驚訝的發現,準葛爾汗國的部隊之中,除了本身的蒙古騎兵之外,還有西藏達賴的僱傭軍、從青海、柴達木徵募的回回兵以及西亞的自由哥薩克,這些部隊在戰鬥中都表現得非常堅韌勇猛,尤其是那些白面板大鼻子的哥薩克騎兵,更是擁有相當的技戰術水準,尤其擅長使用火器,同時白刃戰也非常出色,經常在戰局的關鍵時刻進行出色發揮。
在葛爾丹的堅決阻擊下,布林亞格瑪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之後,不得不承認了失敗,東蒙古聯軍丟下兩萬具屍體,沿著沙漠邊緣逐步南撤,返回到圖古裡克一帶,而南下企圖攻取呼和浩特的偏師也未能取得成功,葛爾丹的留守部隊裝備了不少火炮和火槍,藉著城市拼死抵抗,而科爾沁聯軍雖然是進攻一方,但因為技術裝備不如對方,尤其是缺乏大口徑火炮,故遲遲不能開啟缺口攻陷城市,圍城一個多月之後,不得不黯然退走。
兩敗俱傷的戰局自然讓林風大為高興,不過這種過於理想化的情報實在是不能不令人有所懷疑,老實說當林風看完報告之後甚至有“布林亞格瑪故佈疑陣迷惑我軍”的想法,這種憂慮持續了大約十來天,當後續的第二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