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6部分

、近衛騎四軍(王忠孝)和近衛炮兵第五軍(于成龍),兵團駐防直隸,所部兵員五萬五千餘人,兵團部駐轅北京。

隨著漢軍整體戰略部署的逐漸完成,割據湖北荊襄一帶的農民起義軍楊起隆所部成為林漢帝國的一根心頭刺。

自從林漢帝國兵不血刃拿下河南之後,昔日的義軍領袖楊起隆日漸尷尬,原本起兵之初,神州風起雲湧,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形勢一片大好,他的勢力曾經極度強盛,地盤除了河南之外,山西、陝西、山東乃至湖北安徽邊境大部都由他掌握控制,兵鋒極盛,無人膽敢苼其鋒銳,然而時移世轉,隨著漢軍的崛起,此情不可再現,在大漢軍強勢逼迫下,他的勢力被驅除出河南,流落在鄂北苟延殘喘,年前因為四川戰爭的原因,他這個“大漢順義公、安南將軍”倒是不太引人矚目,然而隨著蜀中平頂,瑞克兵團轉而東向,荊襄地區就成了一座大火爐。

楊起隆如坐針氈。

歷經數年挫折,現在他的部隊極度窘迫,經過苦戰拿下襄陽之後,他的地盤雖然得到了擴大,但損失亦極其慘重——這種損失除了兵員和物質損耗之外,最嚴重的就是戰亂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原來的荊襄地區坐擁漢水之利,為天下通衢,曾經非常繁盛,按道理來講,如果誰佔據這個地盤,那必將大有可為,然而這卻並不包括楊起隆。

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楊起隆統治下的荊襄地區經濟回覆極慢,佔領之初,廣大士紳、客商即逃竄一空,風頭之下,甚至連廣大貧農都跟著遷移逃難,人口流失慘重之極,而地方稍稍穩定之後,掌握北方經濟命脈的晉徽商團又在林漢朝廷的授意下對他進行了一連串的經濟打擊,弄得楊起隆焦頭爛額。

這種頹勢給楊起隆造成的打擊實在是太過慘烈,不但地方疲敝,甚至連軍隊都發生了動搖,起初拿下鄂北時,楊起隆尚有近八萬大軍,但隨著一連串逃亡、譁變,農民軍的總兵力銳減至五萬不到,而且這裡面還有大半是老弱殘兵,楊起隆現在幾乎是瀕臨決絕,不用說和漢軍對峙爭雄,即使是想向盤踞武昌的清軍綠營軍軍閥進攻都做不到。

然而就在如此危急的時刻,北京政府又給他發來了一道催命枷鎖:公元一六八八年夏,漢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總參謀長周培公、都察院巡檢都御史陳夢雷、禮、吏、工、戶四大尚書、通商侍郎許淡陽等百餘大臣突然聯名上書,乞漢王林風承天應命,登基為帝。

漢王林風謙虛非常,推託不已,然而這時文武百官態度極為堅決,歷數中華數千年典故,強烈要求漢王殿下看在“天下”“黎民”“蒼生”之類東西的面子上,勉強當一回皇帝。

漢王大怒,於乾元宮進行了聲情俱茂的表白,情詞懇切猶如赤子,痛罵百官“置吾於不義”。

李光地、周培公等不為所動,慷慨機昂的和漢王殿下進行大辯論,將漢王舉出的理由逐條駁回,致漢王怒不可遏,揮袖而去。

但是,文武百官這時空前團結,林漢朝廷此次意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統一,當漢王逃入後宮之後,大臣們不依不饒,在各部大臣首腦的牽頭下,在中南海御道上排成方隊伏闕上書,四部大臣錘胸跌足、監察院御史痛哭流涕,軟硬兼施,逼迫漢王登基為皇帝。

訊息傳開,整個北方群情洶湧,大漢國子監、律算監、馬莊武學、保定武學等眾文武生員勃然大怒,紛紛罷課,前往京師聲援百官勸進,國子監祭酒顧炎武、太學博士黃宗羲、武學都監高士奇上表請罪,聲稱“無法彈壓”,請漢王治罪。

未等學潮平定,朝鮮王、蒙古察哈爾部、卓圖索部、伊克昭部等遣使來京,一行使者於中南海大街上連連歡呼“天可汗”,強烈要求漢王尊重少數民族兄弟同胞的真摯意願,早點登基為帝。

隨後,蒙古將軍趙廣元、寇北將軍趙良棟、安西將軍張勇、羽林將軍瑞克?拉歇爾、破虜將軍馬英、平遼將軍王大海等各地駐軍大將紛紛發來血書,泣血上奏,肯請漢王看在三軍將士的薄面上,千萬勿要推辭。

公元一六八八年六月初,大漢元興三年,在廣大人民的強大壓力下,漢王被迫登基為皇帝。

大漢皇帝陛下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出聖旨,命令各地督撫進京朝見,其中,大漢順義公爵、陸軍中將、山南將軍楊起隆名列榜首。

第八章華夏有鼎

第十五節

七月的北京猶如火爐一般,天氣炎熱無比,巡遍全城,唯獨只有位於太液池的皇宮海子稍稍涼爽,自六月末夏收結束之後,大漢皇帝林風便把內廷遷到了豐澤園,相應的辦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