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青澀的少年成長為一位老練的君王,到了今天,這位帝國皇帝已經步入中年,嘴唇上的豎起了小鬍子,對待朝中的大臣,也慢慢地從原來的言笑無忌,變成了威嚴有加。
值得慶賀的是,今年皇室裡又新增了新的成員。
今年正月十五日,就在君臣大宴之日,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巡檢都御史陳夢雷突然率群臣進諫,勸說皇帝“完宗嗣之昌盛,而合和四海為一家”,納土謝圖公主保日龍梅為妃,林風堅辭不允,上曰:“不忍離皇后太子之心。”
而之後正月十七日,皇后吳阿珂上奏,勸皇帝“以天下為重、全群臣忠義之心”,力主納妃,起居注記載:“帝固辭,後泣之良久,遂強允之”。當天下午,起居注又記載:“今上游御花園,花架忽坍,帝面頰有損,血流不止,召太醫院醫正劉雲飛入上書房。後聞之,責御花園總管太監楊芾三十杖。”
這樁小小的風波一直到三月底才漸漸沉落下去,阿珂皇后見事情已經成為定局,反想如果還是和皇帝搞冷戰,徒然是白白便宜了那個小狐狸,想到了這一層,心裡也就慢慢地淡了下去,藉著清明節祭奠宗廟的機會,和林風重歸於好。
因為皇帝面頰受傷的關係,之後的一個多月林風一直沒有主持朝會,但皇帝的遭遇顯然得到了廣大朝臣的同情,事實上,當宮裡面的小道訊息傳出去之後,不少太學生甚至還義憤填膺,打算上書陛下,力陳聖人之家國格言,請求廢后,不過這種衝動而危險的事情顯然得到了太學官員的有效控制,當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禮部一票官員一個個嚇得魂飛天外,要知道當今皇后陛下的確不是個善茬,要真是弄出什麼亂子,恐怕連皇帝也保不住。
就因為這個事情,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會議也足足耽擱一個多月。
林漢帝國的中央政治格區域性分沿襲了明代的傳統,相對於滿清朝廷,林風對權力放得很開,實際上,這許多年來,他雖然身為皇帝,卻一直沒有對文官政府的具體政策進行過過多的干涉,如果說大漢王朝是一支軍隊的話,林風更像是這支軍隊的軍事主官,而李光地則擔任著政委地角色,按照林風的話來講,就是:“軍事上的事,我管;生活上的事,他管。”
這個良好的習慣自漢王時代養成,一直沿襲到了今天。林漢帝國三大塊,政務李光地、監察陳夢雷、軍事周培公,是為帝國三大巨頭,而這其中又以李光地任務最重、威權最大,排為三巨頭之首;其次就是陳夢雷,手操天下官員生死大權,排為第二;而周培公則明為太尉,其實人人都知道陛下最重軍權,他不過是個處理日常雜事的軍頭,所以就只好排在末尾了。
隨著林漢帝國疆土的不斷擴張,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也越來越繁重,李光地的權力得到了極大地加強,到了現在,不少地方府、州一級的地方官員任命,往往都可以自行任命,朝廷中樞各部司衙門,更是在大學士直接掌控之下。因此,帝國中央政治格局,也逐漸從行政、監察、軍隊三公鼎足而立的狀態,慢慢轉變為以大學士李光地為首的內閣制度,而除李光地之外,陳夢雷、周培公和吏部、禮部、工部、戶部、刑部五大尚書及通商侍郎許淡陽就是內閣成員。
基本上,許多事情一般都是先由這些高階官員進行會議商討,得到統一意見之後,才向皇帝林風進行彙報,進行最後地請示。
這些年來,林風真正直接關注的事情只有三樣,一是軍隊事務,包括部隊的調防、補給以及旅級以上高階軍官的提拔;第二是地方巡撫、布政司、按察司的任命;第三就是數額較大的財政支出。
皇帝和群臣心照不宣,雖然林風的威望和權力幾乎無限,但皇權卻一直控制在一個比較適當的範圍之內,那就是軍隊、人事和財政。
也正是皇帝對具體行政事務的放手,林漢帝國的擴張勢頭才是如此的迅猛,李光地政府一直保持了相當高地效率,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了地方尊奉,各種政策、法令都得到了相當有效的執行,而從來沒有出現過諸如前朝的忽然聖旨一到、宦官太監橫插一手爭權奪利的現象出現。
但是,隨著帝國統一任務的完成,外部軍事壓力急劇削弱,朝廷內部的派系鬥爭也逐漸浮出水面。
任何國家政權之中,恐怕都存在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派系,林漢帝國當然也不會例外。
實際上,相對於文官集團,軍隊內部的派系鬥爭甚至出現得更早。在現在的漢軍之內,僅在陸軍之中,以趙廣元為首的從龍系、以馬英為首的遼東系和以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為中堅的降將系三足鼎立,彼此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