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堅持自由經濟政策,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等措施,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製造業、建築業、航運和旅遊服務業,以多樣化經濟使馬來亞儘快富強。
1948年11月15日,馬、美聯合勘探隊傳來好訊息,在馬來亞東海岸發現油氣田,使得馬來亞的戰略地位一下子得到了提升。美國政府立刻派出官方代表團,其中還有美孚石油公司的高層決策人物。1948年11月25日,馬、美兩國政府達成了以石油還貸款的協議,馬來亞政府與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建立兩個馬來亞政府控股的大型煉油廠,美孚公司先期優惠提供裝置和技術人員。所煉出石油的百分之五十以美國國內價格為準,提供給駐馬來亞美國空軍和海軍。貸款還清後,馬來亞政府將廢止此協議,雙方重新協商具體事宜。
1948年12月。大規模地移民潮來了,主要是大陸方面的人員。
此時中國大陸,國民黨軍接連失敗,保定失陷,徐州易手,月間徐蚌會戰又起,江南局勢越來越緊,麇集而來的難民由徐蚌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不日之間。就達到了數十萬。
年陰曆年前,浦口戰雲密佈,首都南京一夕數驚。於是,連南京的商賣百升斗平民,也都爭先恐後地擠進了逃難行列。而這時逃難地目標只有上海一隅,因為往上海逃難有錢人可以乘飛機、輪船,逃赴國外、香港或臺灣,中等人可以沿滬杭南、浙贛、粵漢鐵路逃到廣州或西南,無錢的人萬一非留在上海不可,至少上海要比南京安全,而且,“討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