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商議,道:“西王託付我等重任,還請兩公鼎力相助,大敗袁尚一場,以顯我大軍威風。”兩將俱言道:“願聽文遠公調遣。”張遼命令曹休、曹洪兩將各率領一萬精軍潛往小土丘後面埋伏,待兩軍相戰膠粘之時,突出奇兵攻擊,從文丑軍兩肋殺入。
張遼率領中軍前往挑戰,兩軍交鋒甚為激烈。文丑拍馬直取張遼,兩將交戰未有幾合,張遼便策馬往後退去,中軍隨之回撤。呂曠見張遼所部雖退而不亂,其所轄士兵不多,恐怕其有奇兵,向文丑自請,率領所部一萬精兵殿後,文丑率領七萬大軍追擊。
張遼退至山丘西五里處,約束眾軍就地結陣迎戰。張遼軍陣剛剛結完,文丑前軍已到,兩軍激烈混戰。張遼所部兵力較少,眼見不支之時,曹休、曹洪兩將伏兵突出,從文丑所部兩肋殺入。文丑軍陣猝不及防,陣形被其衝亂。張遼三路夾攻,文丑所部小敗一陣,幸得呂曠所部接應,軍士損傷甚少。
曹操大隊人馬趕到後,聞知張遼以埋伏計小勝一場,重賞張遼等人。袁尚在城內聞曹軍大隊人馬到達,率領大軍出城與曹操交戰。兩軍相持於鄴城,兵力相若,勢力相當,互有勝敗,袁尚所部稍處下風,幸得許攸多智,文丑勇猛,方能保得城池無虞。
夏侯淳、曹仁兩軍亦進展不利,被袁譚、袁熙所部擊退。曹操聞兩路軍退兵訊息,見在此久戰無功,鄴城防守嚴密,無計可施,召眾人商議,郭嘉道:“袁紹雖亡,然而河北勇猛之將、智謀之士頗多。攻其急,眾人合力,不易取勝。袁紹三子,俱有領地,手握重兵,日久定生內亂。袁氏三子相互爭鬥之日,即明公奪地之時也。”曹操省悟,退兵返回官渡。
第七十二回 陳留險情(一)
此時金旋已經奪得二十七郡,兵多將廣,數次與曹操交戰,悉由金旋取勝。曹操從鄴城退軍,憂慮金旋勢大,聚集眾臣商議,道:“金旋兵精將勇,又有諸葛亮等人相助,為我等勁敵。我軍防線過長,防守邊郡過多,精兵過於分散,不敢出兵攻打金旋領地。我等與金旋接壤之郡,有下弁、長安、弘農、洛陽、譙城、徐州、下邳共七郡。與袁尚相連之地,濮陽、官渡、界橋、都陽、壺關共五處。若提重兵與金旋交戰,袁尚會乘虛攻打我後方;陳兵與袁尚相戰,金旋又會攻擊我方西線。身受兩處夾攻,疲於防守,談何攻勢。諸臣有何妙策,試說於我聽。”
荀彧道:“彧有一計,可使金旋為眾矢之的。今陳留為我軍勢力環繞,若能設法讓漢帝下詔召金旋晉見,金旋無論從汝南出境還是從壽春出發,必然經過主公領地。待其從我境中經過,我等伏軍圖之,取勝把握大增。彼若不來,則以公然抗旨之名,詔告天下人共討之。金旋手下,多為江東、西川、荊州投降文武。詔書同時許諾高官利祿,引誘這些人作亂。金旋勢力雖大,但是內郡防守空虛,若是幾郡幾時發作,主公趁機大有作為,或者可以扭轉頹勢。即便無所作為,叛逆之名聲,於彼也有害無益。”曹操撫掌大笑,連呼:“妙哉,妙哉。”
正巧漢帝壽誕臨近,曹操上表,欲要約同金旋、袁尚共同入陳留城為漢帝賀壽。漢帝在陳留雖然平靜,但是外界事情卻知之甚詳,知道陳留位於曹操勢力包夾中,若是曹操前來攻打,必定不能倖免,寄希望於金旋能統兵前來護駕。
漢帝次日下旨,命中王金旋、東王袁尚、西王曹操進京賀壽。金旋接旨之時,正與龐統商議屯兵一事。金旋接旨後,將聖旨遞與龐統閱覽,龐統道:“此必為曹操之計,若是前去面聖必然危機四伏。當以身染重疾遮掩,拖延時日。倘若曹操藉故,詔命天下人問責主公,主公領地諸位文武手下大都是忠義之士,即使有一二作亂賊子,主公命一上將分頭征服,短時間即可平定。”
金旋所部東征西戰,他本人太平日久,不由想搞些驚險刺激,面聖之意已決,固要行之。龐統一日數勸,金旋只是不允。龐統傍惶無計,使人疾報於孔明。金旋此時早已答應上使,漢帝生辰之日必會前往朝闕。
龐統見金旋心意已決,與金旋商議朝闕之事。金旋道:“我自率大軍出汝南,若是曹操派人阻擋,可以藉助奉詔之名,行‘假途滅虞’之計攻克譙城,則可直臨陳留城下。曹操見我等大軍趕到陳留,必然不敢使我大軍入城,其反受其害,定然會建言諸軍皆屯兵城外,三王各自率領少數親兵進城。陳留城內蔡邑、王允手握兵權,兩人皆為我姻親,因此城中之行必然沒有波折。曹操若要藉此行謀害,必然會在我率領少數兵馬入城之時,我命江蘇文等人隨我左右,即使曹操有精甲伏擊,全身而退亦有可能,況且江蘇文部下配備新練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