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部分

逃亡的感覺。振奮他們的精神,乃屬十分必要。我分別向我的同志們指出,中共雖然暫時挫

102/185

… Page 254…

《我的回憶》第二冊

敗,仍有勝利的前途。國民黨拋棄了孫先生的革命理想,將會四分五裂;將來可能有汪記胡

記落記等國民黨出現,國民黨的軍人仍將如北洋軍閥一樣,混戰如故;統一中國、反對帝國

主義和解除人民痛苦等革命任務,他們是負擔不起的。我們只要接受失敗的教訓,團結在黨

中央的周圍,繼續努力,是可以肩起革命的重任,而底於成的。

就由於我們這幾天不懈的努力,黨內的一般情緒逐漸趨於安定;中共的生機似乎又蓬蓬

勃勃起來了。兩三天之後,中共中央的工作更有秩序;一切都可以順序推進。

於是周恩來提出了一個進取的建議。他指出現在大批同志都隨第四軍行動,萬一第四軍

的將領張發奎等受環境所逼,轉而反共,那我們在四軍中的同志們將被一網打盡。他覺得與

其受人宰割,不如先發制人。他說剛才接到李立三等由九江來信,主張在南昌九江地區發起

暴動。周恩來因而贊成在南昌由葉挺部等首先發難,聯絡湘鄂贛一帶工農群眾,形成反武漢

反南京的中心。他估計南昌為四戰之地,不易立足,主張移師廣東東江。以廣東東江為根據

地是周恩來提議中的要點,這一點也是他始終堅持的。他曾在潮汕一帶工作過,對那裡情況

較為熟悉。他認為那裡敵軍軍力較少,海陸豐一帶農運又很得力,而且有汕頭這個海口,可

以與蘇俄聯絡。他要求中央,從速確定南昌暴動的名義、政綱和一些重要策略,特別是獲致

友軍和國民黨左派合作的策略,切實計劃發動湘鄂贛和廣東東江一帶工農勢力,要求共產國

際經由汕頭迅速予以軍火和物質的接濟等等。所有這些似都是爭取勝利的必要條件,在周恩

來看來,尤以莫斯科的接濟最為重要。

時機緊迫,不能多所討論;我們兩人因以中常委名義決定周恩來迅即趕往九江南昌,組

織一個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任書記,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葉挺等為委員,根據周恩

來同志提出的上述計劃,相機處理一切。周恩來約於二十日起程到南昌去了,中共中央由我

看守。這也是中共中央沒有事先取得莫斯科同意所採取的一個重要行動。

當時的局勢,微妙而不易捉摸。大約在二次北伐勝利後,唐生智、張發奎等由河南迴師

武漢的時候,左派人物中,特別屬於廣東籍的,就暗中醞釀返回廣東去的想法。以第四軍中

一班將領而論,心情大都苦悶,有點類似當年太平天國內鬨時的石達開。這班將領大多是廣

東籍,參加革命較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傳統影響。他們在兩次北伐中出力最多,戰功

最大,因而使第四軍獲得鐵軍的稱號。他們目擊革命陣營鬧得四分五裂,馮玉樣、唐生智等

軍閥氣味很重,蔣介石、李濟琛等的作為又太離譜,一切的一切他們都有點看不順眼。他們

自己好像是革命中的孤臣孽子,飄流在外,無所依託,抑鬱難申。返回廣東的想法,除了思

鄉和消極情緒外,還有脫離汙濁氣氛,先將廣東情況改善,再圖發展之意。這也就是當時南

伐之說的根源。

第四軍是否會反共,說來似乎也是多餘的。第四軍將領中有一小部分人有共產黨籍,如

葉挺、周士第等,大多數是老四軍出身,置身其間,與眾多的國民黨籍將領,同系老戰友,

一向並肩作戰,從未顯露出他們共產黨人的特殊色彩。第四軍一向都獲得兩湖工農運動的協

助,工農運動的過火,又與廣東籍的軍人家屬毫無關係。因而第四軍並不熱心分共,甚至有

些人會覺得分共只是削弱革命勢力,特別會損害第四軍的戰鬥力,實無平地攪起風波的必要。

張發奎氏為第四軍首領,他對時局的態度,極受一般人的重視。北伐前,他原任第四軍

第十二師師長,第一次北伐後,即升任第四軍軍長,第二次北伐後,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

方面軍總指揮。他那時年輕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