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水引向雲龍鎮,長達十多里。那裡就成了李家灣的農田。

前李村和大李家灣的河渠村就以這條古渠道為界。現在也成了張家和李家的分界線。

前李村是張春唯一一個不靠山,地處平原的村莊。

小李家灣的土地接過來時,棉花地已經有半人高了,長勢很差,棉花地沒有形成田壟,棉籽是撒在土地上的,疏密不一。很多株棉花擠在一起的現象隨處可見。有些地方又幹脆光禿禿地長滿了草。

張揚按照學校的辦法,把長工和原來竹皮下村的村民以及兩家佃戶混編在一起,形成了十個組。平均每兩戶帶五個光棍長工,把前李村的棉田分成十塊,分開管理。不過也是盡人事而已。

這種編組法子是臨時措施。如果這些單身男子找到了婆娘,可以自己成家後,按人分配土地。

張春已經吩咐除了靠水渠的三百畝地勢稍高的土地種棉花以外,其他的全部恢復成水稻地。

後李村的十五戶村民都是河南村搬出來的,再種小麥的時候就已經滿三年了,所以每戶分了二十畝,都是靠近牛頭山的土地,離牛頭山也近,能夠和河南村相互照應。剩下的七百多畝都由前李村來統一耕種。

小李家村的人身體底子很差,就算一日三餐吃下來,體力也趕不上已經恢復了兩年的竹皮下村的村民,幹活時跟不上。張揚頗為抱怨。陳繼祖也不敢把這些瘦骨嶙峋的小夥子們訓練的太厲害,只是每天前後李村跑一個來回而已。

真正繁重的活兒是河南村和竹皮上村的壯勞力乾的。他們開山炸石,修建北廣河上的石拱橋以及從前李村到河南村的道路。統一五米寬,兩輛牛車能夠並排行走。而以前大多數地方只是幾十公分的田埂而已。

下田的小路是前李村自己修的。

張揚是最早畢業的一批學生,年紀也最大,農業技術不是最突出的,但是農事管理逼到這個份上,居然幹得有條有理。讓村民和長工們對這個“土秀才”佩服得不得了。連帶著對張家堡出來的學生也尊敬得很。而前李村就是張春帶著一幫小屁孩們規劃建設的,別看他們只有十來歲,最多十二歲,但是幹起活來,竹皮下村的人都不一定比得上。

打穀場、養牛場、化糞池、公共廁所、糧倉、下水道到各家的房屋,都少不了這些孩子的身影,不僅自己能幹,還能指點村民幹。這些孩子歡快,精力充沛,對誰都很熱情,沒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張春和麗質混在其中,很多天後才被長工們知道這是自己的東家。因為張春和麗質穿著和大家一樣的衣服,一樣地幹活,一樣地吃飯。不注意還真分不出來。

前李村的配套設施和竹皮上村差不多,不過張春想了想,還是增加了一個紡織廠,紡織廠是兩個大院改建的。張家大院裡的十七個女人全部搬到了紡織廠裡。這裡還是用的土織布機,不過經過改良了,很多部件採用了鐵製,顯得精巧了很多,效率比不上紡織機,但是也提高了數倍,完全是一百年後的技術結晶,能夠滿足複雜的織布工藝,要知道後世的土織布是很值錢的。

紡織廠由芹姨擔任廠長,分了兩個十八歲的女學生為庫管和會計,她們的算學勉強說得過去。

紡織廠除了棉紗車間和紡織車間,還多了一個印染車間,不過還沒人,委託張揚氏在漢口賣一些女工訓練後再送過來。

第二十八章 王自立

1904年,光緒三十年,張春來這個時代已經六年了,從八歲長到了十四歲,算是半大的小夥子,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樣子還是隻有十來歲的樣子。連同麗質的增長髮育似乎都放緩了一節。

春丫說傳說達到了引氣入體,就是所謂的練氣期才會有這種情況,不過練氣期的修士並不比春丫這種武者厲害,除了壽命長一點,幾乎沒有什麼作用。只是春丫說不出其中道理。

張春已經發覺問題出在那裡了,張春的感知力一直在緩慢增長,雖然達不到傳說中內視的地步,但是身體任何部位不舒服,張春和麗質都比別人敏感得多。張春能夠察覺更加純淨,汙染更加少的空氣對身體的好處。對於食物也開始挑剔,營養豐富,雜質更加少的食物通常是張春下意識的選擇。張春對於身邊動植物散發出來的氣息也越來越敏感,空氣不是單純的二氧化碳、氮氣和氧氣那麼簡單而已,而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動植物種類,特別是植物越多,混合的氣息越讓人舒服。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靈氣吧。這讓張春對於張家嶺的建設過程中的環境要求高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但是為什麼身體發育會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