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境組找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枯水季節在雲龍河沿岸栽種大量的楊柳。楊柳就算被洪水淹沒,也不會死,但是會截留大部分的泥沙。
於是一個秋冬,從紫林到竹皮山,大量的楊柳被砍成了一個樹樁,沿著雲龍河北岸,栽上了密密麻麻的楊柳樹幹。春天的時候,就出現了寬十米,長達十多里的楊柳林。
在這十多里公里範圍內的沙洲上所有的蘆葦全部挖了出來,在楊柳林的內側堆起了一個兩米多高的蘆葦壩。在這個內側是十米寬的隔離帶,然後才是開墾出來的水稻地。隔離帶是準備實在在不行就再修一條石壩而準備的。不過這個計劃後來沒用上。
也許老天照顧張春。光緒三十四年,南方大旱。雲龍河雖然還是漲水了,不過不大,楊柳林被淹後,長出了無數氣生根。泥沙真的留了下來,蘆葦帶大多數都腐爛了,但是蘆葦很耐肥,蘆葦帶上的蘆葦長得格外茂密。
河水灌進了隔離帶,但是還沒有到對水稻地產生影響的地步,水褪掉後,隔離帶長高了半米,全是厚厚的泥沙。
水稻地全部開墾出來了,但是靠雲龍河的一半沒敢種小麥,而是種了豌豆。就是賭一下晚稻插秧的時候,老天給面子。
耗空了張春全部的積累,連研究活動都受到了影響。總算到了麥收季節。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不過這一年的夏收,是一點糧食都不能賣。一千多張嘴要吃飯,張春還要窮一年。
第十一章 目光需長遠
沙洲的土地因為還未成型,所以沒有進行分配,一共三千多畝水稻離地,一千多畝藕田。一千多畝魚塘。剩下的一萬多畝,因為地勢低窪,還是雲龍河和南河的河蕩。不過沿著南河有一條小高地通向採石場。
住在採石場簡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