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2部分

“這照片好像比以前解析度還要高一些。”

“當然,八月份不是上去了四顆衛星,其中兩個就加密在這個地方,透過資料差分後,一些原本看不清的東西,現在能夠看得清了。”

“也就是說我們不會進入西西伯利亞。”

“是的,葉尼塞河以西到鄂畢河流域,現在進去也沒用,這裡原本除了寒帶針葉林以外,還有很多沼澤和溼地,但是現在全部消失了,變成了農田。這不會持續幾年,會很快蛻變成寒帶荒漠或者戈壁,當然,可能不會那麼糟糕,變成寒帶矮草和灌木區也不一定。”

“我不是這麼悲觀,寒帶有寒帶的特徵,雖然森林植被破壞,但是億萬年的沉積底蘊豐厚,寒帶冬天會封凍,墾殖時間非常短,也就是說最為基礎的土壤退化速度會非常慢。這就是為什麼很少有寒帶的荒漠存在的原因,我支援會變成矮草和灌木區。因為破壞後的苔原恢復會非常慢,如果人不去保護根本恢復不起來。我認為這個退化不會很快,而是時間比較長。”(未完待續。。)

第一百零三章 太空生物系統

空間站電子系統的整合與程式安裝除錯到了十月份才完成。重力模擬艙和生物艙開始啟用。

生物艙實際上是一個模擬生態系統。它的中間是一個用矽奈米材料多層網包裹的一個水球,呈半圓形扣在地上。這個水球面積非常大,佔據了艙體的一半。因為太空中水是懸浮的,會緊緊地吸附在材料裡面,所以雖然這個透明的,有很多層的多孔網在重力下,水絕對會漏光。可是太空中沒有重力啊。

這層透明的玻璃絲網有近十公分厚,非常輕,被中央科學院成為太空土壤。同時它有著光纖的效果,只要接入光線,這個網都會發光。這是為了即便是這層網全部被藻類或者苔蘚類覆蓋,水球裡面還是有光線,可以模擬淺海環境。

最先被植入的就是藻類和苔蘚。

生物艙也被科學院稱為空間生物氧艙,它連線著空間站的空氣迴圈系統。科技人員將在海底監測站和潛艇裡的生物氧迴圈概念在這裡進行了放大,希望能夠降低太空站製氧消耗的電力。

生物艙之所以投入使用非常晚,是因為無論是藻類還是苔蘚,它們產生的除了氧氣,還會有其它的氣體以及孢子等等。這些東西在無重力環境下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異誰也不知道。貿然接入空氣迴圈系統,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需要有一個空氣檢測和淨化的系統。

同時太空中生物死亡後,它會浮在空氣和水中。或者附著在最近的物體上。這就非常麻煩,設計空氣迴圈、檢測和淨化,水迴圈、檢測和淨化系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實際上人體在空間站生存也會產生大量面板碎屑。頭屑以及體內寄生的微生物排放和各種氣味。特別是空間站駐守人員增多的時候,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而所有的這些,都透過迴圈淨化系統收集起來,作為一種肥料用來填充到假壤之中,提供給植物生長和轉化。

中央科學院成立了太空生物環境研究所,用來專門研究和完善這套系統。認為這才是能夠讓人們長期在太空生活的學科。

張春在電腦上看到學生們演示這些時,也非常好奇。

“失去重力後。空氣流動產生的壓力成為了水分子揮發移動的主要力量,顯微鏡下,苔蘚植物的根系就是隨著這種移動反方向生長。直到插入水中。這些甲蟲如果沒有風,它們的很多感官系統感知不到水汽或者食物的氣味,因為這些分子是靜止的。同時因為無重力,一些氣體分子會很快彈出去。當動物接觸到的時候。離食物的距離其實非常遠。這些微生物完全不能控制力量的大小,最後漂浮在空氣中死掉或者被淨化系統吸收殺死。所以第一次的引種實際上是失敗的。”

“那動物不是無法生存?”

“也不能這麼說,這些植物最先適應環境,不能吸收運送水分的部分很快死亡,活下來的都是能夠形成迴圈的部分。這些水分被植物吸收,在表面形成一層水膜。這些水膜是在隨著生命作用流動。我們仔細看這些水膜裡面,你看這是藻類和微生物。”

“最先引進的生物種群多達一千多種,現在只剩下不到二十種。所以這是一個生物選擇的過程。也是一個生物演變的過程。中央研究院已經確定按照張先生的光合進化假說,先引進最基礎的藻類苔蘚類植物。然後統計存活下來的物種,跟蹤它們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變異情況。逐步形成種群後再進行下一步研究。而生物艙只要能夠滿足生物製氧功能就可以了。”

“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