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農事?這可真是難得啊?”

楊興笑道:“這位大叔,興原來亦為蓬州人士,幼年曾經跟隨父母耕作,故對農事略知一二。”

這些老農大喜,當即知道楊興沒有什麼架子,雖然還是那樣恭敬,但明顯講心窩話告訴了楊興。

現在川北地廣人稀,主要問題就是靠天吃飯,且不像雜交稻種植,產量極低,另外地主巧取豪奪,一年收成有一多半交給地主作為地租,留下來的極少,很多人只有依靠紅薯、蔬菜充飢。

想到歷史上有這個說話,五八五九年,天地鉅變。想到歷史上雜交稻,想到歷史上袁隆平老先生,當即與隨身的宣慰使秘書長伍非百商量。

伍非百,1890年生,本名伍程驥,蓬州利溪人。年13歲即考入縣學為秀才。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罷科舉後,與楊興一道進入新學學習,為同窗好友。

後來因母親早亡,繼母寡情,待他刻薄,家境不好。於是前往合川縣實業學校,學習實業技藝。

在合川期間,接觸了新思想,加入同盟會,在學校發生**後休學,從事革命活動。

在辛亥革命之後,伍非百任第一屆四川省議會議員,後聽說同年好友楊興任順慶專員、第2混成旅旅長後,當即回到順慶,旋被楊興引以為左右手,被任命為順慶專員秘書長,具體負責政府機關工作。

歷史上伍非百為經學大師,曾研究《墨子經》上下,《經說》上下,完成轟動一時的名《墨子辯經解》,後改名《墨經解故》。

伍非百不但為經學大師,還是川北有名的教育家,先後在張瀾先生任校長的四川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任教。他在南京任教時,凡流離南京的順慶、蓬安人,都給予接濟。他的妻子常說:“他的薪水有三分之二用於‘疏’(仗義疏財)和‘書’(買書)”。抗戰勝利後,他創辦的川北文學院,專為清貧學生設立了講學金。

此外,伍非百不是那種只讀聖賢書,不問窗外之事的人物,常常依靠自己同盟會會員身份,敢於對一些軍閥一些巧取豪奪作法堅決鬥爭。

1923年,軍閥何光烈欲徵“佃當捐”,召集各縣代表會議,他作為蓬州代表出席。在會上他支援群眾及學生代表斥責何光烈說:“當此國難之際,或英雄,或奸賊,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何去何從,由你選擇?”四座聞言,皆為震驚。

會議逼何取消了“佃當捐”,並立約宣告,以後凡須徵收捐稅,均須經自治籌備會會議決議方能辦理。

對於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大師,楊興是尊重的,一聽說與原來那個楊興曾經是童年好友,當即將其延攬近宣慰使府,委一秘書長重任。

伍非百是在實業學校學習技藝的,對於楊興這種嫁接方法,也頗為讚歎,在楊興簡單介紹後,當即決定將這種嫁接方式推廣到順慶各地。

另外,楊興種植的非常密,當時問伍非百,禾苗種植的稀鬆好還是茂密好?良久,伍非百回答道:“應該是稀鬆的好吧,若是太密的話,雖然秧苗長得非常茂盛,但是如果太密的話,採集不到陽光,稻穀必然不飽滿,且穀子必然很少。”

楊興點點頭道:“非百兄啊,這些東西表面看起非常簡單。但是一般老百姓怎麼能明白這些道理呢?我們應該將掌握的技術回饋給鄉親啊。”

伍非百一聽,良久回答道:“徵東兄,如何回報,對這些東西,我也曾手把手教過人,但是效果有限。”

楊興一想,當即蹦出一句話:“技術下鄉,先培養幾個骨幹,再由這些骨幹下鄉傳授給老農們,如此這般,鄉親們定能掌握農業技藝啊。”

伍非百一聽,大喜道:“正是如此,但是徵東兄。傳授農業技藝,只是治標之法,還沒有治本啊,我們順慶多丘陵地區,鄉親們多靠天吃飯,如此怎麼辦?”

楊興笑道:“中國人歷來靠天吃飯,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必須大修水利,你規劃下,組織各地修建水庫,清理河道,如此保證旱澇保收。”

伍非百笑道:“興修水利,向來是利國利民之事。徵東兄,只要你肯撥付款項,老弟我幹了,不讓這川北之地山河鉅變,我不姓伍。”

楊興大喜,正準備離開,看在一個老農,指著對伍非百說道:“你看這位老農,為了灌溉這片旱地,竟然從數里外的家中擔來糞水,可以讓大家在附近打井,盛放糞水吧。”

伍非百講解道:“這些地可都是地主老財家的,老百姓佃租一塊地不過幾年,再加上地主地租甚高,又有誰捨得一片土地,所以很多人寧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