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發生。比如,因為自然條件等種種環境關係,一般農戶也未必沒有餘糧剩米出賣或出借。若因為有餘糧剩米出賣或出借,就定為剝削,自然會造成極大混亂,亂打亂劃勢不可免。'83
因為標準太過混亂,為加以規範,1933年10月10日,中華蘇維埃政府曾釋出了一個特別著重針對劃分富農成份和解決相關問題的決定。決定明文規定:“勞動是區別富農與地主的主要標準。”“富農自己勞動,地主自己不勞動或只有附帶勞動。”所謂有勞動,是指“在普通情形下,全家有一人每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從事主要的勞動”,每年勞動不滿三分之一時間叫附帶勞動。“從暴動時起,向上推算,在連續三年之內,除自己參加生產之外,還依靠剝削為其全家生活來源之一部或大部,其剝削分量超過其全家一年總收入的百分之十五者,叫做富農。”'84
不管是否僱工、是否經商,即是否有資本主義方式的剝削行為,只要有“剝削”,同時又有勞動,就算富農。這樣一種辦法,明確是明確了許多,但不僅混淆了地主與富農的界限,且其以剝削收入超過全家年總收入15%的標準,把劃富農的標準更隨意化了。因為,在何為“剝削”混亂不清的情況下,農民除農田耕種外的任何一種謀利行為,都可能被算成“剝削”。而15%的份額,對於許多勞力不足需要幫工,有餘糧剩谷需要出賣,為了家計必須經營小買賣的農民來說,動輒就會超過。因此,亂打亂劃富農,成為**土改運動中的一種難以克服的頑症。1947年前後,在**解放區內展開的土改運動,不少地方把農村人口的四分之一統統劃成了地主富農,然後仿照蘇聯當年的辦法,剝奪財產,掃地出門,並且為分浮財、挖底財而亂鬥、亂押、亂打、亂殺,致使在短短几個月裡,就死了25萬人之多。'85
1947年土改亂劃成份所導致的嚴重錯誤,促使**中央在1948年初不能不迅速設法提高劃富農的標準。這就是,把富農家庭的“剝削”量標準,從15%提升到25%。**中央明確電告各中央局:“富農中農的界限定為剝削收入是否超過四分之一,這在計算上要增加一些麻煩但比較合理。因自己勞動收入如達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還要認為是剝削階級是太勉強了。”'86只是,由於何謂“剝削”依舊沒有一個科學標準,因此“剝削”量提高到25%,各級黨委和基層仍舊無從準確掌握。對此,**也別無良策。他在1949年初提出的辦法是:對於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各占人口多少,各有多少土地,定出一個比例數字,告訴土改的幹部嚴格掌握。比如劃為地主、富農成份者不得超過農村人口的8%,把地主富農的數量控制在這個比例數之內,他相信這樣至少可減少發生擴大化的情況。'87
基於建國之初統戰政策的考量,**在1950年3月根據斯大林的提議,進一步提出了中立富農的策略。'88但是,這一意見卻沒有得到多數**幹部的贊同。從**到各中央局,都有不同的看法。**中南局書記鄧子恢明確講:江南各省並無土地集中的情況,許多地方地富連同公嘗土地'89加在一起,還不到50%,不少地方地富土地只佔30%左右。如果不動富農土地,則貧僱農所得無幾,土改將失去意義,農民發動不起來。而且富農見地主和公嘗土地都分了,也不會相信**會不動他的地。結果勢必兩頭不討好,政治上將陷於不利。'90考慮到種種情況,**只好做出了讓步。
在**中央1950年6月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兩種不同意見的妥協折衷的結果。其中規定:“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僱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但對主要不是靠僱工經營,而是靠出租土地獲利的所謂“半地主式富農”的出租土地部分,應予沒收;對一般富農出租土地部分,同意“在某些特殊地區,經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徵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91
從《土地改革法》和1950年8月頒佈的《政務院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中均可看出,**中央非常清楚中國存在著許多很特殊的情況。比如,決定中對那些自己勞動的小地主,就刻意使用了“半地主式富農”的概念,把他們歸入到了富農一類,剝奪政策上略有區別,'92就說明了它對這類問題的確用心良苦。但只要把地主、富農與剝削階級劃上等號,就勢必會造成多數幹部和農民群眾對具有這種身份的農戶的敵對情緒,和必欲剝奪其財產、管制其人身的強烈衝動。何況地主佔有土地又極其有限,對富農的剝奪實際上已經成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