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農村主要問題就是“愚貧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並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並進的農村改造方案。
如此,就是要組建平民學校。
楊興一聽,這個傢伙談的還正是那麼回事情,如今新政開展頗為困難,主要還是大家思想覺悟太差了。
自從廢除科舉制後,全國出現興辦新式教育的**。
但是,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教師緊缺,所以在歷史上,張瀾、羅綸等人跑回順慶舉辦南充中學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由於缺乏政府支援,以及大家將新式教育想得太過複雜,如此導致新式教育推行非常緩慢。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在中國廣大農村還盛行過去那種舊式教育,一些老秀才、老舉人還在各個私塾進行舊式教育。
對這點東方是深有體會的,爺爺從生到死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記得在土改的時候,家中也僅僅被評為中農。但是讓人奇怪的是,爺爺在世的時候,就告訴過東方,一般家境稍稍好的,能夠夠得上溫飽,基本上都會送子女上幾年私塾,以能夠讀書識字。
還有一個證據,東方老家在川北蓬州的一個丘陵地區,所在鄉在蓬州屬於經濟最差的鄉。但是聽老人說,在過去,在生產隊的一個窯洞邊,曾經修了三間瓦房,作為族裡學生讀書之用。
在幼時,還聽家中長輩講,族中有公田30多畝,每年產出,一作家中祭祀之用,另外用來資助族中讀書較好的學子。
此外,幼時還曾經聽大人談論,除了地主家外,那個在外面工作求學的,多由族人每家每戶捐助一定財物,名為吃百家飯,以資助該學子在外面求學。
而該學子讀書發達後,一則光大門楣,整個家族都臉上有光,另外則是帶出族中子弟,大家一起發展。
為了證實這些東西,曾經將一本論語送給爺爺看,誰知一生幹農活的爺爺,根本不看書,竟然能夠背出很多句子。
如此看來,在四川,在全國,在舊政府,雖然當時由於新學未得全面開辦,但是一般家境只要能夠解決溫飽問題,還是會送子女去上兩天學的。
在比如CCP領導人,如朱D,劉BC,在他們回憶錄中,幼時家境也一般,朱D還是佃農出生,其父母也還送他到外面求學呢。
這或者是在中國,大家一向秉持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在或者是在當代,家中父母不論如何艱苦,也會送子女上兩天學。
如此也表明,在舊中國,新學雖然沒有全面開展,但一些家族還是將族中少年送往私塾讀兩天書,雖然舊學再也不能升官發財,但是畢竟識得兩個字,不再做睜眼瞎吧。
當即與晏陽初進行協商,完善教育推廣計劃後,召集張瀾、王綸、駱成襄等人分析目前辦學環境,果然,在四川各地,很多縣才開辦新式小學,很多地區,也才開辦新式中學。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廣大農村,大一點家族,就會請幾個私塾老師,教大家舊學。
聽到這裡,楊興大喜過望,如此看來,開辦新學,成功在望啊。
長長吐了一口菸捲,臉上浮現出一絲得意的笑容,對張瀾等人說道:表方先生,駱先生,你們看這樣可以不,我們推行新學,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變舊學為新學,引導私塾那些老先生傳授新學。
張瀾、駱成襄一聽,連連搖頭說這怎麼行?要知道教育可是一個光榮行業,怎麼能將那些老夫子改造成新學老師呢?
晏陽初一聽,也感到不解,問道:這些老夫子怎麼與平民教育掛鉤?
楊興拿起一根菸,吸了一口,笑道:張老,駱老,你們兩位是大教育家,這個你是知道的。私塾那些老先生才學非常好。什麼四書五經,作詩作畫樣樣精通。
但是兩位仔細想一想,在我們新學中,也是需要這種人才。在舊學中,加減乘除,還是會的。所以,我們開辦新學就需要藉助這些老先生了。
兩位老先生,您們是知道的,很多家族,雖然不是什麼名門顯貴,為了教育自家子弟,由族裡公產延請兩個書生,從本質上講,這些都是平民教育。
晏陽初聽著,雙眼充滿疑惑,驚奇的問道:是啊,這些老夫子,主要是為了生計,給各個家族培養人,而那些學生,大多數也算平民,這種屬於平民平民教育範疇。但是如何將這些老夫子轉變為新學老師呢?
楊興笑道: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