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無法存在。作家並無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的法術,單靠作家的一枝筆,不會促成國家的繁榮富強,文學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物質文明的建設。我們有句古話:“衣食足,而後禮義興”。崇高的理想不會脫離現實世界而存在。責任再重大,也得有個界限。坐在達摩克利斯的寶劍底下,或者看見有人在旁邊高舉小板子,膽戰心驚地度日如年,這樣是產生不了偉大的作品的。
前一個時期人們談到文學的黃金時代,我也講過幾句。其實關於“黃金時代”,關於“我們文學的春天”,我在作家們的集會上已經談過多次了。我不是預言家,我的“豪言壯語”不過是我個人長期的願望。有人問我這個黃金時代什麼時候到來。我只能說:等待了三十幾年,今天我終於明白黃金時代決不會自己向人們走來,它等著作家們去迎接它,擁抱它。要迎來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其中包含著作家們的辛勤勞動。空談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即使開一百次會,人人表態,也解決不了問題。還是多創造條件鼓勵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