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獄吏閱覽完畢,心底暗暗一笑:司馬光以漢代循吏龔遂、黃霸喻蘇軾仁愛為民之心,以漢代良臣王陵、汲黯喻蘇軾忠義不畏強權之膽,此乃友誼之音,亦可視為鼓勵蘇軾的罪行。蘇軾譽司馬光名滿天下,兒童走卒皆知,已得黎庶之心,此乃今日實情,亦可視為盼望司馬光復出的暗示。罪證在手,可以向御史中丞李定大人覆命了。他推開老僕呂直,帶著兩個獄卒走出了弄水軒。
與此同時,朝廷盤根錯節的人際蛛網顫動了。
官場譎秘詭詐的權力衝突爆發了。
民間善惡分明的志士仁人吶喊了。
活躍在朝廷內外的各種力量,隨著“烏臺詩案”的擴充套件和蘇軾生命的垂危告急,掀起了一個震動京都的營救蘇軾的浪潮,鋪天蓋地地向福寧宮衝擊。
首先為營救蘇軾生命而吶喊的,是京都遊樂場所——瓦肆梅花棚的歌伎琵琶、胡琴、倩楚、麗玉等十個女子。她們以救濟獄中的蘇軾為名而舉行義演,專場歌舞蘇軾詩詞。此舉正合了文人墨客、街巷細民的心願,反應強烈,場場爆滿。麗玉並扮做蘇軾模樣,著學士寬袍博帶,戴短簷高筒便帽出現於舞臺,觀眾為之泣咽成聲。緊接其後,瓦肆中的蓮花棚、牡丹棚、桑家棚、杏花棚、餘家棚都起而應和,特別是藝壇首領丁仙現和歌壇著名杖子頭李奴哥、董姐哥、陳伴奴、鳳眼奴的參加營救蘇軾的義演,又引起了京都雜劇、說史、散樂、影戲各種遊樂行當的響應,形成了京都處處歌吟蘇軾詩詞的局面。
蘇轍從應天府急速上書皇帝趙頊,投案自罪,願以自己的官職,替蘇軾贖罪:
舉家驚號,憂在不測。臣早失估恃,唯兄軾
一人,相依為命乞納在身官職以贖兄軾,得免獄
為幸
宰相吳充也挺身而出,上呈奏表,為蘇軾辯解。奏表中諫奏皇帝趙頊:
陛下效堯舜以仁治天下,還不能容忍一個
“恃才�